尚雅文化 引领课改

2016-05-14 09:50贺云平姜楚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老师

贺云平 姜楚华

宜昌九中的语文老师潘灯最钟爱两件事,一件是教书,另一件是旅游。在她看来,两件事是一脉相通的——只要不懈地追求,就能渐入佳境,看到不同寻常的风景。具体到教学,她认为佳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境界是课中有人,人中有课;第二种境界是课如其人,人如其课;第三种境界是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课中有人,人中有课

潘灯用6年时间走上了省优质课比赛的讲台。时至今日,参赛过程仍历历在目。

2008年,潘灯经过层层筛选,获得了参加省优质课比赛的资格。授课内容(陈从周的《说帘》)在比赛前两周才最终敲定。第一周写教案。潘灯按自己的理解写出了初稿并提交给备课组,大家前前后后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潘灯经过七次修改,组内意见基本一致,教案提交到市教研员手中。市教研员经过认真研读,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修改到第十一稿时,那天是一个难得的晴天。潘灯伏在案头,冥思苦想,一种江郎才尽的绝望感如一团阴影在她心底越扩越大;忽然抬起头来,看到窗外悠悠的白云,她真想扔下笔,跟随白云在蓝天飘荡。放弃当然是不行的!冷静下来后,她再次搜肠刮肚,写下大家都十分清楚而她却感到迷茫的文字。所幸,这一稿顺利通过。

第二周试教。每天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试讲,程序与写教案大致相同。潘灯每天上午试讲,讲完后听综合评议;下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案;第二天凌晨4点起床背熟教案后,白天再讲。如此反复,经过一周的煎熬,比赛如期而至了,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回到学校,潘灯伏在悉心指导她的语文教研组长汤道霞老师怀里,痛哭了一场。

当备赛中的煎熬、与最佳名次失之交臂的失落随着泪水渐渐消散后,潘灯开始静心反思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要达到课中有人、人中有课的境界,必须做到“三到”——身到、意到、思到。身到,即身在课堂;意到,即上课时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思到,即上经过自己思考的、闪烁着自己思想的课。“我上《说屏》时,身在,意也在,但思不在。”潘灯浅浅地笑着,若有所思,“换句话说,教学时,我没有对文本价值、教学目标及方法的选择等作出独立的思考和批判,而是人云亦云,囫囵吞枣,照本宣科。”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缺乏教师独立思考和思想的课,即使作得再好,也不过是“木偶”的表演罢了。这点认识对潘灯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此后她每接触到一个文本时,都会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与解读,然后把他人的意见融合到自己的思考之中,化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最能代表潘灯这种思想的课,是教学曹文轩的《孤独之旅》。2013年中考备考会上,宜昌市教科院安排潘灯上一节示范课。考虑到时间与工作负担等原因,大家建议她上一节成熟的旧课。潘灯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决定另起炉灶。开讲还有一周时间,她用两天研读教材,两天写教案,最后一天试讲了一节课。最终确定的教学环节分孤独之旅、成长之旅、发现之旅三个部分。孤独之旅中,以“完成旅行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杜小康的孤独;成长之旅中,通过赏析关键词句,感悟杜小康由胆怯、恐慌、孤独到勇敢、坚强、有担当的内心变化;发现之旅中,引入美国教授汤玛斯·佛斯特关于文学创作“追寻模式”的论述,引导学生发现《孤独之旅》的核心不在于主人公由孤独变得坚强了,而在于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逐步成长、发现自我的过程。这种认识已经超出了一般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教师没有止步,而是由点及面,让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哪些篇目运用了这种模式,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学的成功不言而喻。宜昌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认为这节课“目标清晰,浑然一体”;更重要的是,教师调动了自己的“思想”,上出了自己的“思考”。

课如其人,人如其课

这里的“如”有“像”的意思,引申开来,又有“适合”的意思。课如其人的课,打上了教师个人的烙印,体现出的是教师的教学风格。

谈到这个问题时,潘灯露出腼腆的笑,“我有教学风格吗?似乎没有呢!”然而,她的同事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语文教研组长杨继锋已年过半百,他仍然清晰地记得15年前潘灯第一次来学校的情景——长发披肩,穿着浅灰色的连衣裙,身上散发着朴实和朝气;她的课正如她的人一样,自然朴实,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

记者随机听的一节课,验证了杨老师的评价。这是一节以“老师,你真 ”为题的作文评讲课。开课时,潘灯貌似无意地问学生:早上吃了什么,好吃吗?抱怨食堂饭菜之低劣似乎早已固化成人们的思维常态,学生自然是一片声讨。在学生言犹未尽时,教师轻巧地一转:不要一味地抱怨饭菜了,也来“抱怨抱怨”老师吧!“老师,你真狠”“老师,你真奇怪”“老师,你真幽默”……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构思。一名学生以“老师,你真美”为题,按“外表美、文才美、心灵美”结构全文。潘灯听后,笑意荡漾,“感觉你写的是我啊!”大家发出会心的、愉快的笑。课就在这种愉快的、自然的状态中,沿着“老师,你真 ”和“早上吃了什么,好吃吗?”两条线索,行云流水般向前推进。

“如果说‘自然型算得上一种教学风格,那我还是有自己的风格。”潘灯微笑着说。教学时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不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神态自若,情真意切,娓娓道来,细细诱导,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让师生在平等、协作、和谐的氛围中双向交流,共同成长,这是她始终如一的追求。

课改至今,语文课仍饱受诟病。究其原因,是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方法的指导,而采用了“填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语文课枯燥无味。潘灯想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变得“好玩”起来。

改变始于形式。潘灯在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文本解读方面,潘灯善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广闻博取,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认识后,再据此设计教学方案。比如,教学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她把文本提炼成“三俗三奇”(商场俗,练就杨巴好嘴之奇才;官场俗,逼出杨巴好嘴之奇功;市井俗,造就杨巴好嘴之奇效),使学生不仅鲜明地感知了人物形象,而且对当时的世态人情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法方面,面对不一样的文本,潘灯总是殚精竭虑,找到最适合文本教学的那条路。教学外国诗歌《蛐蛐与蝈蝈》时,潘灯改变常规,直接把英文原作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文后注释(注释是老师所加),分组合作翻译这首诗歌。学生哪里有过这种学习体验啊,他们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当起了小“翻译家”。字斟句酌地译完全诗后,全班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修改,确定了大家满意的版本。一节课在翻译、修改、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回到教材中时,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意境、意象等已了如指掌。

这样的语文课既“好玩”,又让学生满载收获,学生自然喜欢。然而,如果我们只能看到“好玩”的表象,而不进一步探究潘灯班上的学生为什么具有这样不同寻常的学习能力,就会忽略“好玩”的语文的核心要素。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大量的做题,难以实现这样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自主掌握阅读和作文的方法,提升人文素养。

潘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为学生制定了三年阅读计划(七年级与书相见——我让书籍诱惑你,八年级与书相知——我让你发现书的魅力,九年级与书相伴——书是你最大的精神源泉),一步步把学生引入酷爱阅读的“深渊”,让其“欲罢而不能”。她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尝香品茗》,学习内容涉及古诗欣赏、古文品析、文化介绍以及古代文人轶事等。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茶艺,而且丰富了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

风格就其本质而言,属于艺术而不是技术,凡是艺术的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唯一的。潘灯能形成“自然型”教学风格,既与她天生的气质有关,也与她后天主动的创造与努力有关。这种风格于潘灯而言,也是极具个性化的,甚至是唯一的。

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达到这个境界后,教师与课已合二为一。此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都化作教学资源,无形地影响着学生。这是教学的绝境,它源于课堂又超越了课堂,唯有通过“三读”——读书、读事、读人,才有可能达到。

热爱生活、充满理想的潘灯,无疑想踏入其间,领略绝处的风景。

读书是必经之路。大学期间,读中文系的潘灯就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由于所学专业与教育相关,她也阅读了不少教育类的书籍。近几年,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潘灯又自觉或不自觉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说“不自觉”,是因为学生常常“强行”把书塞给她,“逼迫”她尽快读完后共同交流,这迫使潘灯不得不挤出一切时间进行阅读,不然就“跟不上学生的步伐”。按理说,潘灯现在读的书不算少了,但不知为什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她却常常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一次,她与一位好朋友谈起这个话题,朋友说,做教育,不能仅仅盯着教育,还要有哲人的思考、诗人的情怀和审美的眼光。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潘灯豁然开朗——原来,自己的阅读面、思考面过于狭窄。于是,她买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的《谈美》等,潜心研读。阅读面的扩展,让潘灯的思维视角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久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换一个视角来看时,竟然那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视野的开阔仅靠读书还不够。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多了,潘灯萌生出“到外面走走”的思想。她希望借助万里之行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见识,涵养自己的性情。国内的知名景点自然是要去的,泰山的巍峨,华山的险峻,庐山的绮丽……或让人震撼,或让人缱绻。走完这些地方后,潘灯又把视线投向了国外。近两年,她只身一人,足迹遍及泰国、越南等地。在越南,大叻的鲜花、芽庄的沙滩、会安的灯火、岘港的海鲜,让潘灯惊异于异域生活的丰富与斑斓以及民风的纯朴与自然,她的心因而变得更加柔软而温情。

用柔软而温情的心来看生活,生活便着上了柔软而温情的色彩。潘灯上班需要先穿行一条步行十分钟的小巷,然后乘车过三江大桥至学校。以前,她总是怀着无聊甚至是抱怨的心情来走这段路。现在,每天经过彩虹一般的三江桥,看到开阔的水域、层叠的远山以及桥下那片水杉林时,她的心里总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一丝欣喜——这哪里是上班,简直就是去远足的节奏呢!办公楼前生长着两棵樟树,距离不远,移栽时间一样,生长环境相同,但不知为什么,左边那棵始终不及右边一棵茁壮。以前,潘灯从心底瞧不起左边那棵树,认为上帝为它们提供了相同的条件,它为什么就那么不争气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潘灯的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棵树不争,不显,处劣势而不悲,居逆境而不怒,而是把存在作为生存的最大理由,这种境界多么值得敬佩啊!

对于命运,潘灯也有了全新的体验。以前,她总是觉得“命运弄人”。现在,她却觉得是人戏弄命运;命运其实给你安排了很好的路,你不听,拗着性子选择了别的路;你调戏了命运,命运自然冷落你。

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切与教育无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没有宗教般的情怀、对人生没有深切的体悟、知识储备肤浅单薄、心胸偏执狭隘的老师,能叩开教育的“绝境”之门!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很认真地问:“你觉得,你现在离这层境界还有多远?”潘灯思索了片刻,浅浅地一笑:“登其门,而未入其室。”我们相信,潘灯一定会人如其名,持之以恒地“攀登”下去,见到语文教学别样的风景。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