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高效课堂”深入推进和高考新举措相继出台的视野下,其在中学诸学科中的地位只能日益加强。但就目前中小学课堂及基层教研工作实践的现实情况看,其境遇却是不容乐观的。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教学操作的形而下层面。笔者现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谈点浅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乏味,时效性亟待提高。实事求是地讲,自该学科被纳入改革视野以来,一大批语文教学同仁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效应令人称羡。从钱梦龙、于漪、魏书生到“高效课堂”,无不浸透着先驱们的心血。而若将视界放在更加宏观的范围,从更深的层面加以审视的话,就发现这里始终存在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错位。部分边远地区和基层学校的教师,其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停留在“注入式”或“满堂灌”范畴,致课堂死气沉沉缺应有的灵气与活力。
2.阅读教学乏力,关联度亟待加强。过去,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其地位始终可有可无。因此,很难引发师生的兴奋点。近年来,在新课改强劲东风的吹拂下,其境遇尽管有所缓解,但距设计者的初衷仍是相去甚远。
3.写作教学乏术,表现力亟待强化。语文教学的听和读,终须落实在说和写上。无论学生步入社会还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写一手文从字顺的文章,乃是基本要求。然现实却是部分学生在考试或工作当中,不能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成为社会诟病语文教学的口实。我们虽不能无端要求社会对我们的劳动一概给予尊重,但却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加工出合格产品,以获得社会的尊重。试问,在该方面我们的有心付出到底有几许?
二、解决的基本途径
鉴于此,笔者以为,正本活源,以变应变,方可另辟教学创新之路径。
1.博采众长以适其味。如何创新方法,提高效率,笔者曾做过一些探讨。其中《假“翻转”之利器工“高效”之善事》一文就集中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参见《金陵光》2015年冬季刊第84页)。需特别申述的是,面对不同课文,教师的安排处置才是区别匠心的关键所在。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文学的不同审美效应,非文学作品譬如记叙文的叙事手法、写人艺术和技巧,议论文的逻辑运作规律和论证方法,特别是说明文是如何将复杂深奥的事物说“明”的,才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挠头的问题。另如文言文教学,在复习阶段是可以用集中梳理、纵横比较法进行。若能创造性地使用流行于学术界的其他方法论,诸如系统论、控制论等等,定可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当然,此处之“正本”,是就如何科学使用教科书而言。依据前人观点,课文虽仅仅系“例子”,却也是历经千锤百炼而成就的经典,是必须花大力气弄懂识记的。其次,作为老师,还必须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学会引他山之石以攻玉。只有自己的“一桶水”常换常新,才能够引无穷活水来适应学生的口味。
2.披沙拣金以强其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使用部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语文课本的最大亮点就是一改昔日一本独行的局面,在必修教材之外,还有选修教材。此举的最大好处是在极大的空间里解放了教师。内容包罗丰富,涵盖古今中外,可谓披沙拣金的结晶。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克服视而不见的陋习,怎样科学合理地去利用这个“源”,并使其“活”起来,方能最大效益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笔者以为采用内外兼顾、必读向选修延伸法施教效果较佳。譬如,课堂开发——《琵琶行》系音乐描写的巅峰之作,讲授时不妨将其与《李凭箜篌引》等相联系,有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选修课文;课外开发——教师可在自己的阅读屏幕上披沙拣金、筛选出一些短小诗文以飨学生,激活其兴趣。
3.批郤导款以谋其术。培养听说读写技巧,提升其能力,乃语文教学之归宿。语文是传承民族血脉最直接的学科,无论叫《国文》《国语》,还是叫《语文》;无论是《文学》《汉语》分科施教,还是合而为一,均以此为终极目标。而其中的写作,可谓重中之重。中、高考作文,实际工作中的文件起草等,无一不是彰显其水平的用武之地。而其能力的培养提高,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训练,怎样提高,各人有各人的秘诀。而笔者认为,批郤导款,瞅准关键点、巧抓要害进行训练,才可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这个“巧”,就在于如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令其对写作“爱”起来,以至于产生浓厚兴趣。该方面方法颇多,但笔者以为教师范写“下水”作文,并引导学生与其习作对比参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若能长期坚持,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丽梅,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