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历史象征着中华的历史文明。而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涵养学生的精神。
一、当今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初中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缺乏足够的认识。18%的学生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如《红楼梦》等,知道四大名著作者的学生占33%,但是有25%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当被问到“四书”“五经”时,只有23%的学生能够回答相应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凿壁偷光”、“负荆请罪”这样的故事一无所知,即使有所了解,也只占少数。据调查有88%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不懂装懂,有75%的学生将老师以及书本上的知识视为真理,只有22%的学生对老师的传授提出质疑。在意志品格方面,只有32%的学生认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有67%的学生认为这些精神财富在生活中并不起任何作用。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初中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加深初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必须下大力气丰富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来充实精神生活。
二、用传统文化熏陶,使学生懂道理以自强
中国的历史悠久,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被继承下来,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沉淀,这些传统文化打造了现在“厚德、仁义、睿智、忠勤”的品质,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体现和谐理念。“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人际关系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加深初中生对于《论语》、《道德经》等著作的理解,这样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中国的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进行晨读,利用课余时间饱览中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使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初中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以此为主渠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一些经典文章时,应当适当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清楚理解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效结合。
三、用传统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一种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只有不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促进中国更加蓬勃发展。对初中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这样有利于中国的团结统一,能够凝聚中国的力量,促进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此外,也能正确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正确的人生观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学生只有对其拥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有效弘扬中国民族精神。荣辱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总结,它是新一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依据,它是中学生为人处世的准则,应当引起中学生的高度重视。中学生只有明确善恶、是非、美丑,才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才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初中语文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清楚自身对于学生的作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古老与现代进行创造性的结合。
胡建华,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