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摘 要:青少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表现,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自媒体“去中心化”表达方式、“裂变式”传播方式和“广场效应”等特点对青少年政治参与形成了双重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把控网络参政过程以及保障网络政治秩序等方面对青少年网络参政进行引导。
关键词:自媒体;政治参与;引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53-02
社交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快速普及,意味着互联网时代进入了新的阶段——自媒体时代。2002年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 Gilmor)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说法,并在后来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一书中对自媒体传播方式等进行了进一步阐释[1]。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关于自媒体的研究报告给“自媒体”下了定义: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简而言之就是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2]。自媒体具有“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裂变式”传播方式以及明显的“广场效应”,这些特点对青少年政治参与渠道、平台和压力路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青少年网络政治要形成有序的参与秩序,需要多方引导。
一、青少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特征
(一)自媒体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表达方式。广播、报纸、电视等“Web1.0”传统媒体,是一对多广播式的传播,受众以接受为主;“Web2.0”的互联网虽然多了信息的交互传递,但受众的话语权依然有限;“Web3.0”自媒体时代,是“全民DIY”时代,每个人都能创造新闻,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传统媒体的中心位置逐渐弱化。二是裂变式传播方式。传统媒体传播有固定的受众,是有限的、受传分离的链式传播;而自媒体是受传一体化的,一个人既是舆论制造者,也是舆论接受者和舆论传播者,自媒体传播如细胞分裂一般,传播速度极快。三是广场效应的影响方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传播门槛低,方便快捷,缺少把关,如一个虚拟广场,能迅速影响受众,聚集舆论力量,形成强大的舆论波。
(二)自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政治参与的方式
第一,通过网络了解新闻资讯,获取政治信息。调查表明,超过七成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关注社会热点、领导活动、政策法规以及民生问题。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径[3]。第二,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治活动。青少年网民经常在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声,以支持或反对、点赞、围观、转发、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共问题的态度,提出利益要求。2012年日本政府意图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的行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自媒体反应迅速,在新浪微博超过19 900万条信息参与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微话题讨论。“钓鱼岛事件”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内成为社会热点,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网络讨论中。第三,借助网络舆论发动现实政治行为。以“保钓事件”为例,在网络掀起热议之后,迅速延伸到线下,中国青少年网民通过QQ群、微博及论坛发出“反日大游行”的告示,呼吁民众参与示威,反对日本侵占钓鱼岛。全国多处持续爆发大规模保钓示威游行,之后还发起了“抵制日货”等活动。
(三)自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政治参与的特点
1.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和草根性。青少年作为自媒体政治参与的主体,在政治参与中可以突破现实条件的束缚,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他人自由沟通与交流。在互联网中,无论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现实条件如何,每一个人都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和表达权[4]。网络参政主体还有“草根性”特点,有别于传统政治依靠政党、人民代表大会等自上而下的方式,网络参政主体是广大“草根”老百姓自下而上的参与,这对于政治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2.参与低层次性和非理性。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多青少年能够积极关注网络政治信息,并对网络热点政治事件持续关注,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是较少表达自身政治观点,政治互动和行为则更少,很少参与网络投票、民意测验等政治互动[5]。青少年自媒体政治参与层次较低,主要停留在获取政治信息方面,很少发布政治信息成为政治上的意见领袖,或与其他参与者有效互动。网络有着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青少年信息分辨和处理能力有限,青少年网民极易在虚假信息中失去判断和理性。
3.参与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青少年网络参与的内容是指青少年通过网络具体获取、分享和交流的政治内容。青少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具有多样性,他们最关心的是民生问题。国家主权利益问题、执政行为和政府行为问题、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经常参与的内容。
二、自媒体普及对青少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一)自媒体对青少年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1.推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自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高普及率和高渗透性,成为继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体等之后的又一重要传播媒介,形成了独特的传播方式。青少年通过自媒体参加政治活动、了解政治现象、获取政治参与的能力,加速了青少年向政治公民的转化。
2.提高青少年的政治意识。当代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应充分重视青少年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引导。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普通民众缺乏“公民意识”,植根在人们心中的是“臣民意识”,是服从和接受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很少参政问政。刘泽华认为: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臣民意识转变为公民意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情况已经渐渐发生变化,青少年网络参政热情不断提高,必然推动我国政治文化进步。
(二)自媒体对青少年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1.自媒体碎片化信息容易误导青少年。自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容易对青少年政治参与造成误导。一方面,“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同时自媒体传播的信息中本身就存在大量谣言。2015年7月的中国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提出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微信已形成“超媒体”生态系统;微信辟谣难度大。这其中不乏政治谣言,并且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极易被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操纵。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出于各自的目的和立场,在各种自媒体平台发布蛊惑人心的信息,并借助网络推手制造混乱,诋毁政府。青少年因社会经验少,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失去方向,引发社会动荡。
2.“圈效应”降低政治参与的理性。有句话说“微博是一个公共广场,微信则是一个私家客厅”,这样一个比喻形象说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具有一种“圈效应”,在这种人际圈子里传播的信息更容易形成群体偏见,引发盲目的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稳定[6]。青少年网民极易因为同样的政治理念或为了某个政治活动建“群”,群内成员的观点越发统一,甚至不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出现“集体无意识”,降低理性。不明真相的青少年若被利用,则会盲目跟从群体,发展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
3.非理性表达引起政治参与失范。一定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在没有有效政治制度的规范下,过度的和无序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则会造成社会动荡[7]。网络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特点,自媒体发布信息方便快捷,其中充斥着不少发泄、抱怨等情绪化表达。这种带有情绪化的言论,会通过自媒体滚雪球式的传播方式,形成强大的力量,若是错误的声音被放大,极易掩盖真相,形成网络暴力。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状态不稳定的阶段,易被负面的情绪感染。若某些政治势力利用自媒体故意引发青少年极端情绪,势必加剧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倾向,使事态失去控制,引发无序的政治参与。
三、青少年自媒体政治参与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正本清源,净化网络政治环境
一是要完善互联网信息监管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自媒体信息公私边界模糊,信息监管难度更大,应该随时研判自媒体舆情,完善监管条例,确保清朗的网络环境。二是要扶持培养具有公信力的意见领袖。青少年群体更容易接受同辈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在青少年中扶持和培养一批理性正直、具有主流价值观的意见领袖对于净化网络政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疏代堵,把控网络参政过程
一方面要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政府作为引导青少年理性网络参政的主体,通过议程设置将政府行为和传播行为相结合,向公众传递正确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具体方法有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政治热点新闻,主持政治事件的讨论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专业的新闻发言人来传递信息,以免出现民众对信息的误解。另一方面要建立诉求-回应机制,形成有效的网络互动模式。完善的回应机制使得青少年发表政治观点时能得到及时回应,保护了青少年的参政热情。开放的回应机制和网络互动有利于及时疏导青少年的情绪化表达,通过与青少年群体的平等对话,及时了解青少年群体的诉求并进行反馈,能避免事态扩大,影响稳定。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导网络参政秩序
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政治素养。虽然学校承担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大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于青少年参政的指导不多,网络参政指导更是缺乏,更不用说是能适应新媒体自媒体发展趋势的指导了。因此,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途径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养。其次要加强参政实践,提高青少年参政能力。网络参政技能是青少年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实现政治理论内化、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以及健全政治意识的关键环节。能否较好地运用和掌握实践参政技能,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效能。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来提高青少年政治参与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罗旭.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舆论领袖研究:演进与规制[J].探索,2012(4):98.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72.
[3]陆士桢,潘晴.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101.
[4]陆士桢,郑玲,王丽英.对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2):85.
[5]张银爽.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引导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11):79.
[6]杨秀英,张永汀.基于典型案例研究的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比较及启示[J].电子政务,2014(6):103.
[7]闽清,计毅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析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