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打造未来新公民

2016-05-14 11:34范明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权利义务公民意识民主

范明辉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应从学生抓起。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民族素养的形成。以思想品德课为平台,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关键词:公民意识;规则;民主;权利义务;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31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构成现代国家的精神底蕴。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中学生是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了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研究状况,探寻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在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常常发现有这样的学生:成绩优秀,但是对班级工作毫不关心,甚至不愿意做值日生,不愿意出黑板报,更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也有的学生对校规校级置若罔闻,对班级同学集体讨论通过的《班级条约》不愿遵守。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就是王道。

同样,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中,还不时看到一些极端例子的出现。比如说早几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和近期的林森浩对室友黄洋的投毒案。看到这些现象,都会让人非常痛心。为什么这些原本优秀的学生,却走上害人又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同时也让人深思,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让青少年真正做到健康、全面的成长,作为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助他们一臂之力?这正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

一、青少年公民意识现状和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观缺失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人缺乏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对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缺乏应有的认识,在方向、道路等问题上认识模糊;有些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些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真假不辩、是非不清;有些人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不强,贪图享乐等等。由此看到了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社会因素:社会上存在的自私自利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的青少年,在这部分青少年心灵里,形成了只关心自己、追求个人利益,只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的思想。

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最失败的原因则是不注意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很多父母及祖辈都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都无条件地满足,导致了这些孩子们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3. 学校因素:在当今家长对学生的要求焦点集中到能否考得上理想学校,社会、家长、学生、教师最一致的价值取向就是考试成绩,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及培养无法得到保障。当然,学校也有进行法律教学和法制教育。但在我国中学生所受的公民教育中,公民知识的教授被视为重点,而实践环节薄弱,“灌输”成了公民教育乃至整个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灌输”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许有效,但是在其意识养成上却收效甚微,甚至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不利于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深刻领会并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4. 个体原因: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父母百般疼爱,这一代青少年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艰辛生活的历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只是索取,不讲回报,毫无责任感,生活的基本技能不足。

二、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

1. 培养公民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命运。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弱,情绪不稳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影响。著名教育家朱熹就认为青少年教育应“培其根”“固其本”,从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法》的需要

公民意识是体现现代政治秩序和法治观念的民众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自觉领会和遵守和谐社会所蕴含的与必需的道德、纪律和法规等行为规范,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一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好公民。

3. 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著名学者李慎之在谈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缺乏时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学习宪法,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与规则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等,培养学生做自觉守法、勤奋进取的中国公民。

4. 培养公民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需要

“法治应当优于人治”,民主优于专制,这已成为定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民主和法治。

一个国家要实现民主化和法治化,就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公众对民主和法治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没有公民意识,就没有社会公众对民主和法治的信仰,民主和法律就会丧失稳定性,法律就会没有权威,犹如“空中楼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

三、培养目标

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法律,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1.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这是九年级教材中的一句话。笔者在课堂上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体会其中的规则意识,也就是对规则、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曾经有媒体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中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出言不逊,付出637美元代价。这在我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让同学们结合法律知识,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执行,这是维护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普通的规则如此,法律更是如此。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失序,“明规则”失效、“潜规则”盛行。

2.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宪法规定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是建立在民众的、良好的民主意识上的。民主意识是人们的民主观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民主以及如何实现民主的认识,包括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宽容意识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让学生关注国家民主法治进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受尊重的感觉。参与和尊重是民主的具体体现。民主的原则最终要靠法律来得到保障,因此,民主的社会必然是法制的社会。民主意识就是要尊重法律。

3. 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让他们懂得现代公民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所以在享受自己各项权利的同时,一定要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如完成受教育的义务,依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意义重大。

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

作为社会思品学科,在课堂主阵地和课外实践中开展法制教育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利用课堂教学。在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时,针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来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某某同学去照相馆拍照,照片被老板放大了在橱窗里招揽生意”这个情节,学生懂得了“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如果恶意使用公民肖像,如丑化、故意损毁公民肖像和对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属于侵犯公民的肖像权。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有的同学上网发帖时,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名誉损害的案例,让学生懂得了“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法律禁止用污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班级里女生之间往往会有一些是非,搬嘴弄舌的话很有可能涉及到同学的一些隐私。通过“我们也有隐私权”的教学,让同学们懂得了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例如,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保守秘密的能力,有的人没有出卖朋友隐私的意图,但他的性格特质却决定了他难以保守秘密。

2. 通过撰写小论文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可以让学生主动寻找相关材料,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反复阅读理解法律条文,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可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其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行使监督权,如对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积极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这样,原本比较枯燥的宪法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也让学生把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素养,较好地提升公民意识。

3. 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民主理论相信,社会成员作为整体,其智慧和能力可能会超过少部分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等活动,来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而非绝对地服从学校和班级制定的一切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总之,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公民教育的基础。我们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结合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质。要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不仅要讲授公民意识的基本知识,更要将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自己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公民习惯。通过公民教育和生活实践,让公民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合格的现代新公民。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第六中学 314500)

猜你喜欢
权利义务公民意识民主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非银行网络支付业务法律关系分析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微信购物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