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16-05-14 04:34詹义清邓谨刘玫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热点教学路径思政课

詹义清 邓谨 刘玫

摘要:社会热点是现实社会的集中反映,并与高校思政课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共生。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以理论说教和文本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脱离了社会热点,从而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在教学中需要渗透社会热点,探索以价值融合、内容融合和方法融合为途径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关键词:社会热点;思政课;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063-03

一、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政课的多维共生

社会热点是指传播迅速且范围广泛、为社会大众所高度关注、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和渗透、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道德认知产生深刻影响的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并非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高校也并非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场”。在文化与思想日趋多元化的网络时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产生了即时性互动。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社会热点虽然与思政课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界限,但二者表现出了明显的价值共生。

首先,社会热点和思政课蕴含着共同的育人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热点是社会发展的写实,社会热点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的平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能够使大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而无论是社会热点还是思政课,都是以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其价值追求的。

其次,社会热点和思政课在内容上相互融通。一方面,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使其符合大学生思想认知习惯,从而更容易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和抽象,不能够切实回答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不能够解释实际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果教师不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照本宣科,甚至有意回避,将会使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现实脱离太远,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适当的、与教材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加丰满和充实。”另一方面,社会热点也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正确的剖析,将表面的现象与深层次的理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再次,社会热点和思政课在方法上相互借鉴。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行为问题很多是由于社会环境导致的,同时也离不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所以要解决大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就必须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社会热点教育方式,将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在社会热点的分析中,思想政治价值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融和社会热点进入思政课教学,最关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视角对所引入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最终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脱离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

首先,脱离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思政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思政课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育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因而在教学理念上,思政课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理论的传递,而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而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对社会热点的正确认识。但是,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热点及对其的正确解读,变成了对枯燥理论的空洞说教,甚至由于对社会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未能得到合理解释,思政课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遑论接受相应的理论并达到用理论塑造人的目的了。

其次,脱离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本身就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的发展中体现时代性,这样思政课就必须关注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将其补充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去。但是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社会热点往往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或者视而不见,绝口不提,或者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基本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这种情况造成了理论与现实脱离,导致了学生对于理论的怀疑,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关注度高、容易造成困惑的社会热点长期得不到澄清,就会使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对课程的存在必要性产生质疑,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教学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再次,脱离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灌输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单纯地通过道德说教和文本叙事的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情况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因而本身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融合社会热点的思政课教学,可以在学生主动借助于多种现代化的传媒获取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的基础上,使用参与式、讨论式、辩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作用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也离不开社会热点,脱离了社会热点,实践教学也就没有了主题,失去了意义。

三、融合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选择

第一,价值融合:将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十分关切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战略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但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却忽略了思政课的这一价值追求,将思政课变成了简单的理论传授和知识讲解,即使偶尔涉及到社会责任教育,也严重脱离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完全成了一厢情愿的说教,致使大学生对各类责任教育产生麻木和厌恶之感,也就更谈不上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它需要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感知和总结而获得。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基础,而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实践则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基础。”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可以把社会责任认知教育和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自我社会责任认知,并借助于实践教学将其付诸于实践,经由实践和反思来内化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内容融合:把社会热点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进行解答,所以不能回避社会热点,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并不排斥社会热点,反而可以将其吸纳进来,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灵活、全面地梳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热点,将教材体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社会热点转变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针对性强、学生关注度高、易于造成困惑的社会热点,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解析。目前大学生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基本上都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的不平衡性”、“生态环境问题”、“道德素质滑坡”等,关于这些问题都有非常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以将这些材料作为讲授相应理论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最后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更为深刻一些、已经上升为学术热点的社会热点,如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网络时代与虚拟社会治理、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可以采取专题(问题)专讲的方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专题报告的形式,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同时注意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信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点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实现社会热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

第三,方法融合:将社会热点传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

社会热点由于其普遍性和关联性等特征,成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便捷地获取各种社会热点,并借助信息传播平台广泛参与其讨论和传播的过程。基于新媒体的优势,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法之外的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参与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翻转课堂,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课程相关内容,教师再通过微信平台、QQ群等新媒体发布一些社会热点,或者让学生自己了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再结合理论进行阐释,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体现。实践教学中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组织社会调研,让大学生亲身体会社会关注的热点。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大多依托新媒体传播,对思政课教师掌握信息加工的手段和工具提出了挑战,新媒体的信息交互特征也使大学生习惯于参与其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认清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把握大学生参与社会事件的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社会热点教学路径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