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黎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履职公事必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是孔子思想中为官从政最起码的品质与标准。有一次,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从政,孔子说:“先之劳之。”子路继续究问,孔子说:“无倦。”意思是,做官从政要走在下属或百姓前面;不厌倦懈怠,忠于职守,以身作则。孔子还认为:“尊重五种道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做个善理政事的好官了。”孔子所说的五种道德:一是从政者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不耗费;二是下属和百姓甘愿受为政者驱使,信服而不怨恨;三是官员有高尚追求而不贪污受贿;四是从政者行事安稳有风度却不骄傲;五是官员有威严却不凶暴。四种恶政:一为不先对百姓或下属教育便加杀戮叫作虐;二为不先告诫百姓或下属便要求有成绩叫作暴;三为先对百姓或下屬松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贼;四为同是给人以财物而出手吝啬叫作小气。他认为为官者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喜欢,勤奋工作就会有功绩,公平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此外,在孔子看来,守规矩、尊法度是立身之道。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正直的当政者注重原则,不会因名利、情面而践踏法度;奸佞之人往往会不顾法度而谋取名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好的为政者往往心态平和而不骄纵,贪官与坏人却常常骄纵而心态不平和。“骄而不泰”的心态与作为,往往是贪官越规逾矩、践踏法度的始端。
正人先正己,己正民自正。严于律己、重道弘德、率先垂范,是成为好官的根本前提。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里孔子讲的是为官的辩证法,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但他的个人品德不符合为官的标准,即使得到了官位,也一定不会长久。聪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靠个人的品德也能保住官位,但不用廉洁勤政的态度理政,百姓就不会认真彻底地执行政令。个人聪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靠道德品质能保住官位,也能廉洁奉公管理政务,但不依据礼度而施行暴政去役使百姓,为官者也是失败的。
孔子还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意思是,为官者如果崇尚礼仪,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者只要率先垂范,社会风气自然纯正;从政者如果道德败坏,即使有严谨的法令,也不能顺利实施。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政者如果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对于为官从政来说还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怎么去端正别人的行为呢?
为政以德,修身为本。孔子重视“德治”,强调德行是治国理政的前提。他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从政者以道德准则来处理政务,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然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孔子还强调发挥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作用。他认为,用政令和刑罚治理百姓,只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不能使其知耻、自觉;只有进行道德教化、礼制规范,才能使他们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以修身为本”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特征。孔子认为“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都是从政者修身的根本。他主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求人们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强调正视自己的过失,有知错即改、闻过则喜的勇气。
孔子还把“三无私”作为人生美德。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讨论道德修养问题,子夏问孔子为政者怎样才能修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回答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三无私”就是天无私、地无私、日月无私。他又解释说,天无私才能覆盖大地,地无私才能承受万物,日月无私才能普照天下。为官从政者用“三无私”精神来管理国家,天下百姓就能获得幸福。
(摘自《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