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为宁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导致城市建筑和古建筑的共存问题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阐述了古建筑的历史价值,通过古建筑保护管理体系,对古建筑进行发展利用,在保护的同时创造经济利益,保持城市化与古建筑协调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古建筑;城市化;保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TU-87;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89-01
古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今天,与城市建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我国,大面积拥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已经越来越少,如果不尽快解决古建筑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将会失去这具有先人智慧及精神的文化遗产,如此一来,人们得到的并不是一时的经济效益,而是民族的文明,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保护古建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漫长的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与建筑是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建筑又是城市文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的综合反映,也是一种易受到破坏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又是一种城市发展进步的实物力证。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比同时代其他文物更为综合和丰富,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伟大的建筑常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往日辉煌,年代越久远越珍贵。
二、城市古建筑的保护管理体系
从建国后到现在60多年中,我国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管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向多层次、整体化、全面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和地方的立法保护管理体系。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下,下级政府制定出具体的地方性法规或条例,建设部和文物局是中央城市建筑遗产管理部门,地方上设有相关的房产和文化部门。国家除了制定专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法律外,还有从刑事、民事、治安等角度,针对历史文化遗产制定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成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保障和法理框架,但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1)法律保护所深入的程度不够,集中于重点文物的保护,对于一般古建筑保护程度不够,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2)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专门或处于主导地位的部门来管理,缺乏责任人,执行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完成,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效率低;(3)对于古建筑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或专项法律深入程度不够。
三、城市古建筑保护方法
建国后,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贯彻《威尼斯宪章》和《奈良文件》等国际条约精神,“原真性保护、全面保护原则、可识别性原则、维护历史真实性价值”的理念在中国古建筑保护领域逐步深入,成为我国建筑科学保护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保护实施过程中我国正逐步突破单一古建筑保存方法,以“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作为遗产保护目标,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1)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标准注重单体建筑,忽视整体性的群体建筑,从而导致遗产保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原有建筑遗产指定制度分级标准僵硬、狭窄,导致保护工作范围较小;(3)对古建筑保护采用具体措施存在规范性差、发展能力弱的特点。
四、城市古建筑的发展利用
建筑遗产可适性再利用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因为城市文明发展更新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代生活的方式与形态早已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物质、社会功能方面不能适用需求的老建筑不能仅仅做博物馆式、静态的冻结保全,建筑文化遗产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持续发展的机会,对它们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是顺理成章的。盘活闲置的老建筑既可以把人类文化精神财富保存和延续,又重新赋予建筑空间以新生命,带动老城区的更新,还减少了环境污染,避免浪费。尽管在运作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目前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更新与整体运营的通盘考虑,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宣传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对古建筑“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在保护老城区历史遗产的过程中,多数老城区居民要求拆除“老房子”来改善生活,令人愕然,这也提示我们,只有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解决财产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才能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公众需求。当前我国已进入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存的时代,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爆满证明了人们“购买文化”的需求,古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经济遗产,能够给人们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温暖和慰藉。各个城市应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其古典建筑,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在历史进程中发生重大事件和辉煌历史的建筑要进行大力宣传。目前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都在挖掘自身文化底蕴,以此来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其传承历史文化及精神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是我们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罗武干.古建筑保护项目的经济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牛欣欣.古建筑的维护、修缮与开发利用[J].才智,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