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禾民歌艺术特征

2016-05-14 02:36李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传承价值

李佳

摘 要:伴嫁歌在民歌界素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之说。嘉禾民歌无论从题材到内容、形式,都独具特色,其中以嘉禾伴嫁歌为代表,它在嘉禾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嘉禾伴嫁歌是华夏民族婚嫁习俗活动中古老、成熟、完整并最有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质朴的语言,优美的曲调,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本文主要从伴嫁歌的演唱形式与内容、音乐风格特点、价值、传承与保护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艺术特色;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38-02

嘉禾伴嫁歌是流传在湖南省嘉禾县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歌,是一种集诗、歌、舞、剧于一体,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珍品。伴嫁歌世代相传,它是姑娘出嫁前夕,由女伴们陪伴出嫁姑娘时的一种惜别活动。其歌唱的主要内容是姑娘出嫁前对亲友们的情感倾诉和出嫁后身份转换的担忧,用举行伴嫁仪式来迎接出嫁这一人生的重大转变。

笔者从小生长在嘉禾,也曾在婚嫁仪式上目睹过这一民间伴嫁音乐,对伴嫁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底蕴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发掘和传承嘉禾民歌,笔者通过实地访问考察和掌握的资料分析总结出这篇论文。本论文介绍了该地民间伴嫁音乐的演唱内容和主要形式,分析了它的艺术特色,使读者对嘉禾伴嫁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民歌海洋的抒情诗——嘉禾伴嫁歌

(一)伴嫁歌的基本形式

嘉禾伴嫁歌是嘉禾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现已整理出来的有1300多首,占已收集整理的嘉禾民歌、民谣总数的近60%。伴嫁歌是汉族民歌,她非常完整,是集诗、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体,是嘉禾妇女为首创造的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嘉禾民歌珍品。

在浩如烟海的嘉禾民歌中,伴嫁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古朴动人的文化传承很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嘉禾县图志》载:“伴嫁时烟族女亲咸集,夜歌达旦。”“或各举一小瓷盆,对歌对而跳”。一般富裕人家伴嫁歌要唱二至三个晚上,谓之伴大嫁;穷苦人家只唱一晚,谓之伴小嫁。伴嫁歌内容十分广泛,从“一岁娘边生下女”到“两鬓飞霜婆家媳”都有妇女生活的写照。概括起来可分耍歌、长歌、伴嫁舞、哭嫁歌、徒歌五个部分。

1.耍歌

曲调短小、节奏鲜明、风格多样、结构灵活的耍歌,占整个伴嫁歌的90%。一般为青年妇女所唱。其歌词短小精悍,一般四句一首,也有六句、五句、三句、两句一首的,每句一般7个字,也有六字一句,还有四字一句的“诗经体”;有单段体,也有双段体,多段体。歌词内容有传播历史和生产知识的;有歌唱妇女劳动生活的;有喜庆逗耍的;有宣泄离别情绪的;有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的;更有反对封建婚礼礼教的……

《我姐生得白如银》是对姑娘美丽的赞美歌;《团员歌》是充满和谐气氛的喜庆歌;《送姐》是依依不舍的送别歌,“送姐送姐三百三”是说光送姐歌就有三百多首;《日头出来晒杨家》是反映男女恋情的;表现妇女对封建婚姻的怨恨与抗争的,这类歌在伴嫁歌中占很大一部分,如《骂媒歌》:“死媒婆,瘟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你初一吃了初二死,初三埋在大路坡,牛一脚,马一脚,踩出肠子狗来拖”。还有脍炙人口的《半生绿豆》,此曲是伴嫁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它最突出的是围绕新娘出嫁,倾泻出她们的离别情绪。

2.长歌

曲调舒缓、忧伤的叙事性长歌。一般为老歌手所唱,其歌词较长,《十八年终罗四姐》长达126句。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也引进了外地流传的《木兰词》、《梁祝歌》等民间故事。现已搜集整理的唱歌有15首,绝大部分是婚姻悲剧故事,如《十八年终罗四姐》、《卖花娘子》、《菜和饭》、《初一早晨去拜年》,唱的都是妇女不幸的婚姻遭遇,因婚嫁是喜庆之事,这类长歌歌堂很少唱它。

3.伴嫁舞

热烈欢快。诙谐风趣的伴嫁舞。一般选取音乐明快活泼的耍歌作舞曲。当伴嫁歌唱到快天亮,郎家花轿即将来临,歌堂气氛升温的时候。歌手们顺手拿起歌堂上的茶具、酒具(一般是碟子、茶壶、香烛、雨伞、锅盖、米筒、烟斗)等生活用品做导具翩翩起舞,把歌堂热烈、惜别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已整理的伴嫁舞有18个。有团团圆圆、轻盈柔美的《把盏舞》;有热情欢快,表现妇女劳作的《纺棉花舞》、《挑水舞》、《划船舞》;有荡气回肠、体现母女离别复杂心态的《娘喊女回舞》……

4.哭嫁歌

以哭代唱、唱中有哭的哭嫁歌。《嘉禾县图志》载:“新娘将嫁旬日,见亲人必哭,妆嫁者至哭,花轿至哭,声嘶,女伴代哭。”哭嫁歌是一种情绪音乐,唱起来声调高低、节奏节拍都比较自由。其唱词随哭随编,即编即唱。比如恋旧惜别的有《黄瓜打花黄又黄》。埋怨父母的、骂媒婆和轿夫的。还有《哭爹娘》、《娘女对哭》、《哭哥嫂》、《哭姐妹》、《哭送亲女友》、等。其数量之多,难以统计。

5.徒歌

恭维、戏弄新郎的徒歌。嘉禾旧俗,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到女家拜门,女家姑嫂姐妹集聚一团,先用辣椒泡茶,用针把筷子钉死,在酒杯下沾一条红纸,新郎不留心,用茶进餐使用了上述东西,大出洋相。酒过三巡,姐妹姑嫂便开始念诗,其声调铿锵,抑扬顿挫,似唱非唱,叫提“四句”。除“新郎生得窈窕,配到我家姐好,丝鞋送一双,同偕到老。”四句约定俗成,不可更改外,其余四句大都属于即兴之作,有的“四句”,也不一定只是四句,现已搜集整理的“四句”21首。

综观嘉禾伴嫁歌的演唱内容及表现形式,它是一首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是一幕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民俗歌舞剧。

(二)伴嫁歌的主要特征

伴嫁歌没有特定的演唱形式,在不同的场合被灵活运用,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由于伴嫁歌语言的艺术地方化、方言化,以唱歌代替说话,即兴性强。词语随意编造,脱口而出,因此形成伴嫁歌且说且唱、且骂且唱、且哭且唱的独特风格。这种演唱方式朴实自然,富有强烈的抒情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伴嫁歌的旋律婉约、柔美,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情绪,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特征:

1.优美的旋律

伴嫁歌由女性创作,女性演唱,音乐具有女性的特点,优美动听,旋律线起伏不大,运用了小三度跳进及级进的手法。如《峨眉豆》、《半升绿豆》等。不少伴嫁歌也有用9度大跳的手法,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如《背岗岭上紫竹摇》是舞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曲调欢快活泼,节奏简洁明快,特别是装饰音的应用,更为曲子增添了诙谐风趣的感情色彩。

(1)运用重复的手法,环绕音型的手法,反复强调优美的主题,使音乐易唱易记。此外,伴嫁歌中有很多特殊音型,用于不同的歌中,使整个伴嫁歌具有浓郁的色彩氛围。

(2)伴嫁歌中的主和弦运用极有特色。如羽调式《日头出来晒杨家》,一首较长的叙事曲,仅用3 6 1 三歌音及装饰音滑音,将读书郎爱慕晒绫罗女子的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

2.节奏节拍的多样性

(1)伴嫁歌中有很多有特色的一拍子,用于表现吟诵性、快速度的歌曲中,使情绪有变化,产生热烈的氛围。如《骂媒歌》一字一音,是由两位妇女扮演媒婆和着舞蹈,边拍巴掌打节奏边做咬牙切齿的动作,相互对骂,体现了妇女对媒人的挖苦痛骂的强烈感情。

(2)伴嫁歌中,二拍子或三拍子交替出现,使节拍形式及表现感情的幅度,更加丰富多彩了,因为节拍之间有了对比性的因素。如《半生绿豆》等。

3.丰富多彩的衬词衬腔的应用

伴嫁歌中衬词的运用丰富多彩,歌手们把衬词叫做配头,“没有配头唱不起伴嫁歌”,几乎所有的伴嫁歌中都有衬词。它们有的用在乐曲开头,有的用在中间,有的用在结尾,由此可以见衬词在伴嫁歌里的重要性。

(1)衬词对情绪的影响

衬词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能起很大的烘托作用。如《背岗岭上紫竹摇》歌中的衬词用于合唱,通过领唱合唱的方式,营造了欢快热烈的气氛。

(2)衬词对风格的确定

伴嫁歌中的衬词与嘉禾的语言、生活、劳动、习俗密切相关,反映了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如《送姐》歌中的:“里梭外梭,木兰顶哥”,是嘉禾的方言,有锅匠吆喝补锅的意思。《怨娘歌》的“上边岭头滚古滚,下边岭头麻池塘”即是劳动用具和地名意思。

(3)衬词体现当地语言特色

据《嘉禾县志》记载:“嫁女前夕,县馔酒,集妇女歌唱,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这段文献告诉我们,在当时封建社会下,妇女地位地下,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背起走”。歌词深刻的揭露了旧社会黑暗的封建制度,也形象地描述了妇女们悲惨命运的遭遇。她们只能借伴嫁歌,发泄心中的不平,同时也表达出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伴嫁歌中,通常会用一些有特色的植物来作为衬词中的歌唱语言,如:“茶子花、金银花、野菊花等;还会用到一些生活俚语,比如:“爱时兴、全福寿等等,来烘托正词,装饰旋律。

4.方言演唱及滑音技巧的运用

伴嫁歌几乎全是用本土方言演唱,形成音乐方言化特色。特有的语音声调与民歌的声腔完美的融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音乐特征。

伴嫁歌中的装饰音滑音用得很多,几乎占有所有的曲调,表现了柔美特色。跳跃大的上滑音、下滑音唱法使音乐带点活泼、俏皮。

二、结语

伴嫁歌作为一种民俗音乐,历史文化悠久,影响深远。它通过歌舞的形式,以不同的情感向人们反映了旧社会时妇女们地位地下,悲惨命运的遭遇。也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伴嫁歌在教育和陶冶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妇女的文化艺术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可以说伴嫁歌是嘉禾劳动妇女在过去年代中安身立命之本,是民间风俗婚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汉族乃至中华民族中的极有价值的文学艺术瑰宝。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关注与保护,也希望有更多专家、学者从多层面、全方位的对嘉禾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保护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年轻一代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能有更多音乐界的工作者对嘉禾伴嫁歌给予关注,为我国民俗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罗冬生.没有“配头”唱不起歌[J].湘南学院学报,2008(03).

[2]吴尧.关于嘉禾民歌伴嫁歌特点的思考[J].大舞台,2010(10).

[3]文霞.论湘南嘉禾民歌的艺术特色[J].怀化学院报,2009(01).

[4]颜五湘.试论嘉禾民歌音调结构与旋法特征[J].湘南学院学报,2008(06).

[5]肖梅.嘉禾伴嫁歌音乐形态所体现的女性心理[J].艺术传媒,2009(11).

[6]郭一先,郭卫民,曾祥昌,雷克昌.天降嘉禾[M].长沙:天马图片有限公司出版,2006.

[7]湖南省嘉禾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嘉禾县志[M].安徽:黄山书社出版,1997.

[8]怡明,龙平,蒋钟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下卷)[M].北京:中国ISBN 出版,2009.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传承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