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清
摘 要:艺术可以激发创造力,但诸多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不易为青少年所接收。定格动画则不然,它亲切有趣,形式多样,能迅速引起青少年的注意,从而借此激发青少年的无限潜能。
关键词:定格动画;青少年;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34-01
爱因斯坦说过,全体人民的完全一致,即使可以做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每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个性使世界丰富,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实验显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性艺术过程中的属性;反之,我们亦可说: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刺激了一般创造力。” ①显然基础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定格动画的特性更大限度的挖掘了青少年的创造潜力。
一、创造素材无限
定格动画的创造素材可以是日常用具,可以是小朋友的玩具,还可以是小朋友本人。这些东西可以是由同学们再创造出来的,也可以是现实中早已存在成形的。比如制作一步关于小动物的定格动画片,同学们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毛绒玩具来充当短片中的角色,省去了同学再塑造形象的麻烦。试想,尚若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不擅长绘画或者手工制作,而他心中已有一个很精彩的,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却不知如何塑造自己心中的形象,这该怎么办呢?也许他只有放弃这个美好的想法,或者在努力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花去大量时间,还不免会产生挫败感,多次的挫败感只会让小孩丧失创造的热情和信心。试问有多少的学生解决了再塑造的难题,学生可以毫无负担的去构造自己的故事,每一件东西都可以成为学生故事中的角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综合运用
人类社会之初是没有将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分开来的,一个人必须即做脑力活动又做体力活动,以完成一切他所能做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活动逐渐与体力活动明显分割开来。而脑力劳动在越来越受人重视的同时,地位也越来越高,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瞧不起体力劳动,不愿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劳动。人类的活动也因此变得愈发零碎、狭隘。但人类社会进步的保障——创造力,不仅来源于科学理论,还依靠人类劳动经验的积累。创作的火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迸发的,同时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的经验,就无从得知奇思妙想是否可以实现,也无法验证实施这些想法是一堆空想还是切实可行的。
定格动画是将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有机结合的典型,它不光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动手来制作。比如以钢笔为主要元素创作的故事,钢笔本身是无法运用的,这就需要学生为钢笔系上鱼线,在后期电脑制作中再将鱼线从画面中抹去。为了后期制作更顺利,给钢笔系上鱼线有很多小技巧,尽量使鱼线不是赤裸裸的暴露在画面中,这些小技巧都需要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在摆拍的过程中,如何拉动鱼线,如何布置场景,如何摆放机位,如何调整灯光……有太多需要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也许在制作过程中,情节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起初脑力活动支配着体力活动的进行,接着体力活动触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又推动体力活动的继续。在定格动画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直是交替进行,相辅相成。
定格动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将动脑、动手集合起来,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的乐趣,从而习惯于这样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我国目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虽然学校开设了种类繁多的科目,也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但更多的是注重理性的培养,对感性的培养重视度不高。感性与理性的培养严重失调,对人的发展是不完整的,是有缺失的,对创造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美术课是对学生感性培养最直接的课程,但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表达的机会,最多也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的内容,大多只注重了情感的表达而缺乏对世界客观的处理。
定格动画相较于其他美术门类,它不光需要大量的感性为依托,又含有更多的理性的成份。在定格动画中,情感不仅是制作的动力,还是处理的对象。而对情感的宣泄,又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来实现。构思、情节的设定、画面的把握,这些更倾向于感性的培养,摆拍过程中运动的原理、工具器械的运用、以及后期电脑制作等,更多是属于理性的培养。在定格动画的制作中,感性和理性是并列关系,并无明显界限之分,更无轻重之分。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将感性与理性综合运用,保护并发展了人的完整性。
注释:
①罗恩菲德,王德育.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