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袁文彬
摘 要:巩义石窟是北魏后期开凿的石窟,其规模虽不大但精细程度与雕刻技艺足以令人称赞,尤其是石窟中的飞天乐舞形象更是绝妙精美。从这些精美的飞天乐舞形象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佛教艺术在当时的发展状况,还能够与古代文献记载相结合探究其演变的原因,为中国古代舞蹈断代史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巩义石窟;飞天乐舞;佛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76-01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集合体,主要表现佛教故事与义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乃至中外舞蹈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与佛教东传不断汉化一样,中国的佛教石窟雕塑艺术在雕刻技法与审美趋势也越来越显示出中国的风格和特点。中国的石窟寺大约兴起于公元4世纪,公元5至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至晚唐之后才渐趋衰落。“它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山崖开凿……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①
一、巩义石窟寺开凿的时代背景
巩义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洛阳以东,中岳嵩山北麓,是伊水与洛水交汇处的一座小城。巩义石窟寺位于巩义市区以北的大力山下,最早开凿与北魏宣武帝时期,之后北齐、隋、唐、宋等朝代都在此相继开凿或雕刻了一些佛像或佛龛。
公元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中国北方混乱的局面,与偏安江左的刘宋隔江对峙,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时,距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早已过去了四百多年。佛教在此时期不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而融合的过程对于佛教雕塑艺术逐渐趋于中国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北魏政权建立后先后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等一些石窟。而这些石窟中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的变化应当可以看做是佛教雕塑艺术进一步中国化与少数民族汉化的一个写照。在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时期的巩义石窟中,最大的洞窟面积大不过四五十平方米,虽然不能与云冈、龙门这些有着数十乃至上百平方米的大洞窟相比,但是巩义石窟雕刻的精美程度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却远不输于它们。
二、巩义石窟寺“飞天”乐舞的分布及形态
巩义石窟寺现存五个石窟。从现存的石窟佛龛和佛像来看,不但雕刻极其精美,具备了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保存状况也比龙门石窟相对要好。在现存的五个石窟中除了第二窟未开凿完之外,剩下的四窟都已完工。在巩义石窟寺的五个石窟中,“飞天”保存得也相对完整,它们主要分布在窟内佛龛的顶部和两侧,还有窟内东西窟壁下以及洞窟的窟顶上。
第一窟在中心柱西面佛龛两侧有三对“飞天”。最下边的一对身体面向佛龛单膝跪地,身披飘带,头戴宝冠,手执莲花,神情颇为庄重。中间一对“飞天”身披飘带,双手合十,神情庄重座于莲台之上,身上的长带飘扬仿佛身在白云之间。最顶部的一对是伎乐“飞天”。南侧的“飞天”报琵琶弹奏,北侧的“飞天”握长笛吹曲。这对伎乐“飞天”头戴宝冠,身披飘带,姿态健美,体态轻盈,仿佛天女下凡一般。第一窟中心柱南面佛龛两侧的“飞天”动感十足。右侧的“飞天”右手执花树、左手拿贡品,侧曲双膝头像微向后看,面部安详略带微笑,身上的飘带凌空飘荡。左侧“飞天”双手执花树,双膝侧曲头部向身体的正前方看去。这两对“飞天”刚好是一静一动,这种静与动的对比更衬托出佛龛中佛像的崇高与神秘色彩。第一窟除了北面墙壁外,东南西三面墙壁下均有伎乐浮雕图。乐器分别为鼓、琴、竽、笛、磬、阮咸、排萧、羯鼓、法螺和箜篌。 在第三窟中心柱南面佛龛上刻有巩义石窟寺最为精美的一对“飞天”。左侧的“飞天”面容清秀,右手持莲花,左手持贡品,头戴宝冠,胸佩璎珞。右侧“飞天”高鼻深目,左手持莲花,右手托莲蕾,头向身后望去。这一对身披飘带的“飞天”飘逸轻盈之姿态好似御风而行。尤其是右侧的“飞天”雕刻得更是极其精美,她高鼻深目的面部虽然更多的体现出了西北方少数民族的五官特点,但是仔细观之面容却依然清美秀丽,这是典型的南朝秀骨清像之风。这一汉一胡的一对“飞天”更是体现了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后,鲜卑族与汉族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得佛教艺术民族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显著。
第五窟是巩义石窟中最小的也是唯一没有中心柱的一窟。窟顶刻有一个较大的莲花藻井,在莲花藻井的周围雕有六个“飞天”在环绕着莲花藻井漫天飞舞。她们身披飘带在云海及花丛中穿梭翱翔,而身体的线条也较北魏早期的飞天优美许多。此时南朝秀骨清像的雕刻风格也逐渐地在北魏后期的石窟人物雕刻中凸现出来。而第五窟窟顶的“飞天”无论是身体线条的雕刻,还是面部表情的塑造也的确有一种秀美、婉约、清丽的风格。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虽起源于印度但自从传入中国,它就与中国文化相融。在这期间,它的教义经文几乎不曾变动,且深入人心并被历朝历代的译经家翻译成文广为传颂。但跟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按照其不同的民族艺术特征、民族审美心里从而传播、发展。舞蹈是运动的艺术。在古代没有现代摄影技术的情况下,那些存在于石窟壁画上乐舞形象就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舞蹈的珍贵资料。这对中国古代舞蹈断代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舞蹈史虽然是对历史的研究,但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舞蹈动作形象的研究。它可以使孤寂的舞蹈文物获得重生,这也就是对佛教石窟飞天乐舞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注释:
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