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新国画背景下的工笔人物发展

2016-05-14 18:08李丹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写生

摘 要:新中国的人物画论争及改造给中国人物画坛带来翻天的变化,“写生”成为新时代人物画的要求。随着新中国的发展,绘画日渐单一,特殊时期的工笔人物以“年、连、宣”的绘画形式活跃于画坛之上。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水墨人物发展迅速,工笔人物略显踟蹰。到上世纪80年代,工笔人物多元共存,一片振兴之态。本文试从三个时期两个阶段浅议工笔人物画在时代背景下的存在及发展。

关键词:新国画改革;三个时期;工笔人物;写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物画在经历了思想、形式、题材等一系列的改造之后,于50年代中期以全新的面貌崛起于中国画坛,并以特有的形式映显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风貌。新中国的工笔人物画发展随着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1949至1965年,1966至1976年,1977至今,但在绘画表现上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之后的17年和80年代中期至今。

一、1949年以后中国画“改革”中的

工笔人物画发展

(一)1949年至1965年新中国的国画改革

1.改造的背景及内容

1949年以后的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形成“徐蒋体系”和“新浙派”分歧,论争主要围绕“素描改造中国画”进行。“徐蒋体系”主张以素描改造中国画,“新浙派”更强调绘画中的水墨韵味,注重传统法则。他们的关注点都在“写实”,论争的阵地也主要集中于水墨人物方面,工笔人物画因其形式更符合政治要求,在1953年以后渐起革新,主要表现在作画的形式上:即表现现实题材的新工笔画和传统人物画的新课题。

2.以新年画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新工笔人物画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美术界开展了新年画创作运动。各个不同阵营中的国画家们都在努力寻求文人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在画面中探索如何用传统的笔墨表现现实的生活。在运动中连、年、宣等普及画种使传统工笔人物画这一形式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新一代的人物画家创作了当时具有“样板意义”的人物画作品,如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姜燕的《考考妈妈》等。新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之一是表现现实题材,特点之二是表现手法上或借鉴民间年画,或借鉴西方写实绘画。

3.代表作分析

(1)林岗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林岗, 1950年入中央美院,1954年留学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约干松工作室,1960年归国后任教于中央美院。此画作于1951年,是新年画的代表作品。作品以工笔重彩的形式表现了领袖和劳动模范亲切交谈的情景。运用西画透视法使画面具有立体感,人物的刻画以工笔重彩和立体渲染相结合,传统工笔画的精致、典雅与西方写实绘画的空间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受到时人的好评,被认为是新年画运动的经典之作。

(2)姜燕 《考考妈妈》

姜燕于1953年创作的《考考妈妈》被认为是新年画运动中的经典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妇女成为画家们热衷表现的对象,扫盲班、农村夜校、冬学等新鲜事物也是画家们的主要题材。此画表现的就是扫盲运动中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正在接受自己女儿的提问。她一边奶着孩子一边听写,生动的生活细节刻画避免了画面的图解之弊。此画参加1953年9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深受瞩目。

4.传统人物画家的新课题

如何将传统技法与时代新内容结合,成为五六十年代传统人物画的新课题。此时期的人物画家在创作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他们所擅长的传统题材人物画创作,使传统题材的作品被赋予积极的现实意义;二是表现他们陌生的现实题材的人物画,使旧形式与新内容和谐无碍,避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

这个时期的传统人物画家受时代的影响,被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表现古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挖掘他们的现实意义,表现手法以连环画比较突出。代表作品有徐燕孙的《兵车行》,刘凌沧的《赤眉军无盐大捷》,任率英的《嫦娥奔月》,王叔晖的《西厢记》,潘絮兹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刘继卤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组画等。

5.代表作分析

(1)王叔晖 《西厢记》

王叔晖是三四十年代已经成名的工笔人物画家。连环画《西厢记》是她的代表作。反对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是此画在新的时代被赋予的现实意义,王叔晖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程式化,人物个性得到一定的体现。女性形象的健康之美也是画家所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王叔晖将传统的“兰叶描”和“界画”融入作品中,线条顿挫有致,充分表达传统线描的魅力。

6.小结

1949年至1965年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准确的说,其巅峰始于50年代中期,全胜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对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普及画种的借鉴,使工笔画在取材、构思以及表现技巧方面都有提高,单线平涂成为一种风尚。

中国画论证中的“写生”在中国画掀起的浪潮中同样也给工笔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深入生活的时代要求使人物画家更贴近现实生活,丰富他们的创作源泉,激发创作热情。写生强调画家的现实感受能力,使长久以来囿于形式的人物画家回到现实的土地上。但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也使绘画有强烈的目的性,工笔人物无所适从,逐渐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二)1966年至1975年的国画发展

这个时期的工笔人物画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文革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家创作了一批反映那个时代风貌的革命化人物作品。其二,画家以仰视的角度,崇敬的心情,饱含感情的笔墨塑造时代的模范和英雄,塑造“典型形象”,红、光、亮,高、大、全是这个时代的模范和英雄形象的共同特点,大多数作品概念化、程式化。其三,文革时期革命感情高于一切,亲情友情不在被表现之列,艺术创作不强调不注重艺术个性,要求步调一致。

“革命的现实主义”风格单一,政治口号强烈,使大部分作品概念化、庸俗化。文革时期的工笔画成了政治工具,“假大空”“高大全”成为艺术创作的范式,人物画只追求一种样式,毫无生机。

二、1977年以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文革结束,新时期到来,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人物画的教化作用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数量上的锐减,题材范围狭隘和没有真情实感陷入低谷,主流地位逐渐滑落,从中国画坛的独尊地位降至与山水画、花鸟画鼎立而三,其中没有真情实感是主要原因。如何肃清“左”的流毒,解放思想,从传统中突围走向新生,是1977年以后中国人物画面临的重要问题。此时的人物画关注点在绘画中是否有真情实感。

(一)工笔画振兴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工笔人物画发展迅速。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工笔画以“天人合一”为根本思想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绘画和“以人为本”思想为根本对人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挖掘,从文革时期单一的绘画模式解放出来,在新时期大光异彩。

在新思潮下,工笔人物画家一方面坚定自己的信念,一方面对文革式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反思,批判了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思路,坚持用心感受生活,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探索语言形式,提倡“真、善、美”,重新认识绘画语言,从中西方绘画语言中找到契合点,关照人性,关照命运,真诚的,真实的表达人。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工笔人物画有了特别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工笔人物画队伍的不断扩大,大规模工笔画展连续举办,工笔人物画作品在全国美展中频频获奖。不拘泥于古人,不崇拜洋人,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是新一代工笔人物画家的共同特点。代表人物有蒋采苹,王天胜,刘大为,何家英等。

(二)代表画家

1.蒋采苹

蒋采苹是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她善长以工笔重彩语言表现各少数民族形象,强调绘画的内涵和现代意识,为工笔人物画的振兴做了许多努力。代表作品有《摘火把果的姑娘》等。蒋采苹亦致力于工笔画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并且在实践方面做出很有意义的尝试。

2.何家英

何家英于1982年创作了工笔人物画《街道主任》表现了他对当时工笔画现状的不满,亦对晋唐雄风的追慕,以及要画出一幅“有内容,有厚度肖像画”的决心。画家选择一个普通的市民形象,原因在于其一,文革时期的生活经历中,街道主任这个活跃的社会角色曾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如此丰满结实的形象与画家当时追求的唐代绘画中饱满、宏大的气质比较吻合,与明清以降的的纤弱、病态的仕女画对比鲜明。

之后,画家又创作了一批女性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他从更为广大的人性视角出发,不过分凸显女性特质,着意表现女性丰富的人性内涵,因此他笔下的女性从无做作之态,也避免了概念和程式的空洞与浮泛。其中《秋冥》是画家的重要代表作。此画塑造了新时期中国女性的审美典范:纯洁、质朴、充满理想和诗意。何家英追求晋唐风范的传统精神,并 “衡中西以相融”,慎重的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对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产生深深的影响。

3.小结

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中国人物画,在“写生”的绘画改革影响下越来越重视并且回归到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要求中去。即使绘画形式的多种变化,“神”仍是工笔画乃至人物画的核心所在。强调对生活真实的生命感受,“写‘生而非写‘实”,也是当代人物画的最高和最基本的要求。

三、总结

20世纪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始终围绕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这两大命题而发展。工笔人物画贴近人生,并使得执著于人生成为20世纪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的核心所在。随着绘画环境的开放和张扬,无论在形式还是绘画语言方面,工笔人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写其生动”仍是工笔人物最恒久的坚持。关注人,发现人,表达人是工笔人物的主题及方向。

参考文献:

[1]裔萼.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朱狄.谈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J].美术.1961,(03).

[4]葛玉军.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画论争解析[J].美术学,2007,(12).

作者简介:

李丹丹,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猜你喜欢
写生
水彩写生教学漫谈
水彩写生教学漫谈
水彩写生教学漫谈
我对水彩风景写生的感悟与思考
浅议中学美术引入室外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注重创意优化美术写生教学探究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