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深爱中国文化,美国一对善良的老夫妻,退休后和女儿定居北京通州。偶然的机会,他们“捡”回一个流浪汉,并把他当做家庭成员对待,带领中国“儿子”踏上创业路。他们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还在继续。
美国老人吉姆退休前是一名机械师,他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来中国工作。其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深深吸引了他。受其影响,妻子艾丽丝也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兴趣。于是,2006年,71岁的吉姆和老伴作出一个惊人决定——移居北京生活。
接触从拥抱开始
夫妻俩在通州区租了一套两居室,得知这里的“英语角”需要志愿者,他们立刻联系了外事办请求加入,从此成为通州区英语角“铁杆”外籍志愿者。
在外语角附近的麦当劳,有一个常年“驻扎”在这里的流浪汉,他又聋又哑,看上去很年轻,偶尔有人离他近些,他就嘴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吉姆和艾丽丝每次来,都会微笑着和流浪汉打招呼,慢慢地他们成了熟人。看到吉姆和艾丽丝,流浪汉的眼神会变得柔和起来,吉姆总是像往常一样拍拍他的肩膀,指指外面再捂捂耳朵,表示天气很冷,他能明白吉姆的意思,也总是点点头,开心地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只要吉姆在麦当劳里,流浪汉总是安静地待着,一点都不暴躁。
过了不久,吉姆与他打招呼的方式变成了拥抱。对流浪汉来说这显然是陌生的行为,但身体的接触并没有让他觉得惊恐不安,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拥抱吉姆,只是使劲地按按吉姆的胳膊。
2008年,吉姆离异的女儿朱蒂也带着小艾比来到了中国。小艾比是朱蒂收养的第4个孩子,是一个黑皮肤的墨西哥孩子。一家4口人在中国的生活并不富裕,靠的是老人的退休金,还常常需要为回国办签证的机票钱发愁,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快乐,街坊们很喜欢这家人,看到他们就高兴地跟他们说“哈啰”,还有人说,“老外来了,老外来了。”
自食其力融入大家庭
冬天很快来了,看到那流浪汉常常挨冻,善良的朱蒂找了个床垫子,连比画带拉地把他带回了家,让他睡在地板上,从此他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吉姆夫妇为他取名艾伦,意思是喜欢大笑的人。
朱蒂在美国是做早教工作的,用教小孩子的图卡教艾伦学英文,虽然艾伦听不到,但他很聪明,能很快明白朱蒂手势的意思。
艾伦是个勤劳的人,努力养活自己。每天早上7点多,他就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在街头,四处捡废品卖到回收站,每天晚上朱蒂会帮他把这些零钱毛票一张张整理好。
一天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艾伦已经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他们,茶几上整整齐齐放着4份麦当劳的早餐,大家恍然大悟,这是艾伦用自己捡废品挣来的钱为大家买的早点,他没有舍得为自己买。
朱蒂流着泪拥抱了艾伦,看到大家都舍不得吃,艾伦把汉堡的包装纸打开,硬塞进每个人嘴里,这是他表达爱的独特方式。艾丽丝老人也不禁老泪纵横,却一脸幸福地说:“我的孩子,你真棒!”
自从来到中国,吉姆和艾丽丝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中国办一家公益的中英文图书馆。用了3年多的时间,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期间为了找到合适的场所,他们开着自己的三轮车跑遍了整个通州,英语角的很多年轻人被他们感动,纷纷作为志愿者加入他们的行列,终于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图书馆之梦,他们为这间小小的图书馆取名为纽带图书馆。
图书馆刚租下来时,到处破烂不堪,一片狼藉,艾伦常常一连几个小时蹲在地上,一点点铲去地上的水泥硬块。看到图书馆没有窗帘,他还特意从街上捡回一幅,洗得干干净净交到吉姆手里,一挂上大小正好。
超越血缘的亲情
2009年12月5日,北京市民政局为北京市社区志愿者举行了颁奖仪式,吉姆因为3年多来为通州英语角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终身荣誉奖,他也是唯一的获奖外籍人士。
这些年来,吉姆一家数次搬家,艾伦始终和他们住在一起,并且有了自己的房间。有时他还能帮着朱蒂做些简单的饭菜。有一次,艾伦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朱蒂见他没回家,四处寻找,那以后朱蒂就给他买了一部手机用来定位。
2010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夜,艾伦得了急性阑尾炎,忍不住痛苦呻吟。吉姆闻讯起身,看到艾伦疼得额头上直冒冷汗,当即让女儿打120,一家人把艾伦送到医院,做了手术。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艾伦看到了艾丽丝老人关切的目光,竟口齿不清地喃喃喊了声“妈妈”。老人流着泪,轻轻地抱着他说:“好孩子,你受苦了!”
住院期间,艾丽丝和朱蒂每天都给他做好吃的,并给予细心照料。艾伦病床的枕头下面,则放着一张他和吉姆全家人的合影,他时常会拿出来看,并露出纯真的笑容。
靠着家长们的口碑,纽带图书馆和朱蒂的英语培训班办得越来越红火。在她这里任教的外籍教师也多了起来,教师们的孩子没人照顾,于是她为这几个外国孩子办了一个小小的全天幼儿园。
自从纽带幼儿园正式运营,艾伦成了第一个员工,负责打扫卫生,艾伦非常兴奋,每天早晨早早就蹬着三轮车来了。做完自己的工作后,他就抢着做其他事,因为他留心学习,做起来也像模像样。
2016年4月18日,吉姆一家被评为“通州好人”,两位老人都已经8旬高龄,虽然已经和艾伦共同生活了10年,但二老很舍不得跟艾伦分家而居。“爱和快乐,从不来自于索取,而是给予!”心存大爱的艾丽丝老人说。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