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学界,提起冯兰瑞这个名字,可谓大名鼎鼎:她既是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是我国经济领域建树颇丰、始终走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沿的女学者、经济学家。
“终于可以公开为革命工作了”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6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加入重庆进步团体“自强读书会”,接触进步思想,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她来到了延安,她忘记了一切艰辛,一蹦老高,兴奋地说:“终于可以公开为革命、为抗战工作了!”1945年,冯兰瑞与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李昌相恋,并于1946年秋结婚。
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冯兰瑞随丈夫来到哈尔滨,她敏锐地感觉到,要把新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懂得经济的人才,萌生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34岁的冯兰瑞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
她将1岁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深夜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
1956年,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为了将干巴巴的经济学理论讲好,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茂林和三江平原的生产一线搞调查研究,搜集与经济理论紧密相连的事例,将其充实到讲课中。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冯兰瑞讲起课来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既生动又易懂,非常受学生欢迎。
冯兰瑞还积极建议并参与筹建了“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一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一方面把掌握的真实国情、省情编写到教材中,努力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她先后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讲义(社会主义部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本教材,在培养新中国经济人才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
“文革”结束后,在河南干校劳动的冯兰瑞恢复了工作,来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她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先后撰写了《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论按劳分配中的平等和不平等——驳“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的谬论》等一批极具分量的文章。她又突破原有理论的旧框框,在我国最早提出并论证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个人消费品领域的具体表现”等很有影响的观点,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当时年近花甲的冯兰瑞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伏案疾书,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现在党中央拨乱反正,全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很多‘文革中被歪曲的理论需要澄清,一些新问题又急需理论论证,此时我作为一名经济理论工作者,怎能悠着做事。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啊!”
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冯兰瑞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1980年冯兰瑞调到社科院“马列所”任副所长,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员待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引起了冯兰瑞的关注。为了深入研究改革和劳动就业问题,她奔走于全国十多个省份搜集资料,进行经济情况运行调研,随后写出了《劳动就业问题六议》《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就业理论》等文章,系统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论的必要性。文章发表后,不仅在国内反响强烈,也引起了国外经济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纷纷来信、来访,与她共同探讨中国劳动就业问题,并邀请她前去访问交流。
1988年,冯兰瑞又率先提出“以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取代行政配置”以及“劳动力的商品性问题”的新观点,其中明确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又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也因此被公认为国内最早研究中国劳动就业理论并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
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备受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和肯定,1983年她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86年又被列入《澳大利亚及远东世界名人录》和《国际事业企业妇女名人录》,并被国外媒体誉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党员
应该做的事情”
冯兰瑞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年,她73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滞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
她像以往一样,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进企业、入社区搞调研,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去西方发达国家实地考察。1994年9月,冯兰瑞从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法制化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明确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并指出: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应享受的平等权利。接着,她又与两位专家合作,用3年时间写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一书,引起高层领导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1998年我国在原劳动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如今每当有人说这一全国性管理机构的建立她功不可没时,冯兰瑞总会淡淡一笑回答:“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党员、一个研究经济问题的老人应该做的事!”
进入新世纪,冯兰瑞看到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又研究起城市化问题。她提出:中国应该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允许并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消化农村两亿多剩余劳动力。她还撰文指出:允许公民自由居住和迁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并呼吁尽快改革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冯兰瑞的这些观点,现在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冯兰瑞离休前本有机会凭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但她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了年轻人。一些好友说她吃了亏,她却坦诚地对朋友们说:“我们当初投身革命,从未想过名利和地位,想的只是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献身。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作为一名经历过大半个世纪的经济学者,还有什么必要追逐名利和级别……”
80岁时,冯兰瑞曾作诗一首,诗中云:“八十沦桑百战身,习文习武未穷经。转求致用孜孜学,但问耕耘日日新。幸喜老来仍锐气, 岂忧夕照叹黄昏。人间信息全球化,千纪相迎总是春。”这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