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京市正式发布《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提出全市每4~10平方公里,将建一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一批融合居家养老社会化边界的典型样板初具雏形。
如今,各省份掀起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的热潮,许多城市成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日间照料中心。今年起,北京市、南京市等城市开始试点在城区建设集日间照料、医疗护理、无障碍出行、情感慰藉及老年营养餐上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养老驿站。虽然大部分老人都比较欢迎这种模式,同时居家养老机构也能够获得一部分政府补贴,但能否盈利仍是这种养老模式能否蓬勃发展的最大难题。
零距离服务最打动人心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家人两周前刚刚为她庆祝了85岁的生日。老伴儿去世后,她一直跟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虽然李女士耳不聋眼不花,但随着年岁增高,原本能自己应付的一顿午饭,如今需要儿媳在午间赶回来准备,生怕她烫着、碰着。最近,李女士的生活发生了一点变化。就像送小孩上幼儿园一样,每天早晨把她送到附近的一家养老驿站。那里不仅有小饭桌提供三餐,有床位可以休息,还能理发、按摩,和老伙伴一起观看老电影,早晨7点多到,晚上5点多接回,子女们终于放心了。
作为第一批建成的驿站式养老服务机构,这家位于三里屯太古广场附近的养老驿站依托过去的幸福夕阳托老中心建设而成,约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合了老年活动室、老年餐厅、老年洗浴室、娱乐观影厅、时尚体验区等功能,拥有23张床位,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日间照料、短期托养、临时入住、小饭桌、助浴、医疗护理、理发、按摩服务等,同时也提供送餐、无障碍出行、康复保健、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等上门服务项目。
2016年,北京市打算建设150个像这样的驿站式养老机构,每个驿站都培育并拥有1~2个老年人普遍欢迎、有辐射面、具有本地域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据透露,为解决场地难寻、场租昂贵、建设成本高的问题,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由各区政府通过资源整合、置换、新建、购买、租赁等方式无偿提供服务设施,委托社会力量低偿运营。养老驿站与之前每个街乡的养老照料中心相比,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更加精细和具体,更加强调的是零距离和个性化服务。
经营难难在市场定位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超3成的养老机构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居家养老仍是个相对年轻的概念,但盈利困难的乌云还是毫无意外地笼罩到了这类机构上。
陕西省民政厅通过官网发布了《西安市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8成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立了老年活动室,近一半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立了老年餐桌。可是在190家老年餐桌中,有83家老年餐桌在正常运营,不能正常运营的有107家。有的日间照料室自开办以来,按要求配上床、被褥等设施,但是没有老人住过,被褥上落满了灰尘,只是个摆设。
深圳市也曾出现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一客难求的尴尬。据了解,深圳市内多家日照中心每月运营费用普遍达7万元,而收入却为不足3000元的会员费。通过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收取使用、维护费用仅仅能维持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大相径庭,严重挫伤了机构管理的积极性。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分析,养老机构首先市场定位要准确,服务的是哪部分的老年人群,为这些老年人群提供的养老服务是什么。如果服务仅仅就是早来晚走,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那并不一定就是老人真正需要的。
社区养老需顶层设计
在居家养老的整个链条中,究竟社区该做什么,街道该做什么,上一级政府又该做什么?北京市开展了放权的探索。
一年前,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居家养老的重要领域和难点进行界定。比如,条例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除要制定年度规划、标准、财政预算、补贴制度外,还要承担人才培养等任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除组织、指导社区养老服务外,还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等适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要对老年人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就诊、优先出诊等服务。
在不久前,北京市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养老驿站是老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在服务老人的同时,可为困境儿童、残疾人提供服务。此外,养老服务驿站由专业的法人机构运营,不会交由居委会负责管理。养老服务驿站在发挥养老服务功能的同时,需将困境儿童、残疾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实行综合服务。
遗憾的是,像这样细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还仅限于地方,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长达10余年的摸索中,依旧欠缺国家级标准。
对于中国现行的养老政策体系,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曾指出,社区养老政策散见于各部门的政策文件中,缺少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导致绝大部分政策处于“救火队”状态。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民政、卫生、老龄等少数几个部门推动,政策涉及范围小,实施力度弱,部门之间协作与配合不密切。
更有专家指出,国家要通盘考虑整个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包括老年人的结构、家庭结构、不能自理的人口比例,包括老年人心血管、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病患者比率及康复护理问题。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互助化、居家养老的社区化和公寓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专业化和层级化是养老方式变革的方向所在。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