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洁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
最近几年,受营养调配理念的引导和冲击,调和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扩大,市场上也出现了众多名称、概念新颖的食用调和油。在超市发现调和油在名称标示、配料比例、营养界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市场调查:什么油贵
就贴什么标签
食用调和油是一种高毛利率产品,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是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却用价格高的食用油来为调和油命名,这是当前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的“潜规则”。
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深海鱼油调和油,这些调和油大家都可以在超市的货架上可以看到。但这些产品中的花生、橄榄、深海鱼油等比较贵重的原料,在调和油里的比例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例如从一款花生浓香调和油的外包装上看到,其配料表中明确标有油种名称,依次是: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但未标注各油种具体占比。
根据国家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4.1.3“配料表”的要求,食品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在标签上一一排列。
这也就是说,大豆油和玉米油应该是该产品的主要成分,而排名第四的花生油在这款花生浓香调和油中的占比则较小,却将占比较小的花生油冠名为花生调和油。除花生调和油外,橄榄调和油的配料表里排名也是靠后的,什么油贵就标什么。
根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4.1.4“配料的定量标示”中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食品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或含有一种或多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应标示所强调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在成品中的含量。可在这些调和油的标签上都见不到成分占比。所以市场上存在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不透明的现象。
行业现状:什么油便宜就用什么“调和”
从营养角度来说,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有着不同的脂肪酸含量,调和油能将食用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进行控制,经科学调配从而达到人体的营养均衡。
大豆油里调和上一些花生油,能提升不少香味,所以不少饭店都爱用调和油保证炒菜的效果,调和油成本只有优质花生油一半。
目前国内的食用油消费中,调和油能占到三分之一,而且其市场份额还在上升。可是目前针对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所以调和油的产品配方不强制公开。
这样一来,一些厂商倾向采用低价油作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或肆意夸大宣传单种油的含量,总结起来就是什么油便宜就用什么油做主要成分。有的橄榄油在其中的占比还不到1%,就自称橄榄调和油,反正也不用标注比例,吹起牛来也毫无压力。而有的还加入了大量廉价的棕榈油,市场售价却不菲。这么做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损害了行业的发展前景。
国标难产:什么油兑了多少很难检测
受阻“检测关”,食用调和油国标难产。目前国家标准迟迟没有出台,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
国内市场中食用调和油随意勾兑、标识混乱的问题其实早已引起相关部门注意。早在2005年,相关部门就已启动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
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对于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并不列入检验,按现行国内贸易部1998年发布的行业标准SB/T10292-1998或者是企业标准检测,一般都能符合标准。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难度非常大。调和油由于各种油的脂肪酸结构组成差别并不那么明显,所以对调和油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很难检测,这也会造成企业随意勾兑,不能排除有个别不法厂家有掺杂使假、采用地沟油进行沟兑的现象,严重的会造成食用调和油重金属超标、3,4-苯并芘等致癌物的超标,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能够尽快出台食用调和油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将有利于调和油市场的监管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对于用大米染成黑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同样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检测,辨别真伪。
所以在这里要呼吁尽快修订有关缺失的国家标准,出台相应的检测方法适应当前形势,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针对这种现状,监管方面提一些建议:
1.要求企业诚信生产
2.查验进货渠道,看台账,由于常州植物油分装企业多,查看他的进货发票,看索证验证记录
3.具体看一下配料表,是怎样勾兑的
4.突击检查生产企业的原辅料库存放的货物,是否有掺杂使假,采用地沟油进行勾兑的迹象。
5.要求企业在标签上标明各种原料油的种类和配比,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粮油质量监督监测站副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