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

2016-05-14 00:28张海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梅花命题英雄

2015年全国15套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笔者认为,北京卷可谓独树一帜,命题分为微写作和大作文两部分,而且有选择性,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在全国各大试卷陷入“思辩”沼泽的时候,北京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大行其道的时候,北京卷在微写作部分尝试了诗歌的写作。在假、大、空的高考体泛滥的时候,北京卷在大作文部分命题一明确考生写记叙文,北京卷为作文命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现结合北京卷谈一下高考作文命题。

一、命题贴近学生生活

每年高考结束,写作命题成为热点话题,为何大家那么关心写作命题呢?笔者认为只有好的命题才能引导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写作命题形式经历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但学生考场作文依然问题很多,学生为了写好考场作文,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何作文还是写不好呢?笔者认为应考虑写作命题的原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北京卷写作命题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学生就有写作的动力,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考生就可以写出好的作文吗?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卷作文命题一与2004年福建卷作文命题的比较:

北京卷命题一与2004年福建卷有相似之处,2004年福建卷给出十个人名,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考生从中选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进行不限文体的写作。叶绍振教授接受访谈时说:“考生75%以上写了鲁迅。但是没有什么太好的文章,倒是出现了1000多份的作文考卷上面只有两个字——鲁迅。”2004年福建卷写作命题得到好评,也贴近学生生活,可考生作文为何出现这种问题?孙绍振教授指出原因在于考生没有“贴近自我”,“不是我贴近生活,而让生活来贴近我。”北京卷命题一具体化了写作要求,以假设的方式,让考生写出自己和英雄人物生活的一天,考生在了解英雄人物事迹基础上,关注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实现了“让生活来贴近我”。而福建卷则是“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考生面对宽泛的题目要求,不知如何下手,才导致没有太好的文章出现。

贴近学生生活,不是绝对真实的描写学生生活,需要合理想象和虚构。假设思维可以避免思路的狭窄,激发创作性思维。“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与90年代《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利用假说思维,拉近了和英雄的距离,有利于考生用中学生的思维展示英雄的风采,写出心中的英雄形象,这就是北京卷作文命题一成功所在。作文命题不能和生活脱节,一味追求“范儿”,思考作品与人品的关系,辩证思考路、等待、智慧等话题,这些其实是成人世界的观点。应让中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写作不断提升自己。

二、命题体现读写结合的思想

北京卷大作文命题二由《说起梅花》引出“深入灵魂的热爱”,而《说起梅花》是2015年北京卷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文本,分值24分。考生通过20-25题的解答,对文本的内容理解、谋篇立意、梅花的品质与格调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命题设置具体的任务情境,由《说起梅花》引导考生选择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从而发现生活之美。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发展中有些意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梅花,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在作者看来梅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难理解梅花的内涵和作者对梅花的热爱。本题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命题中明确“在你的生活中”,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考生运用相似联想,寻找到打动自己灵魂的事物,有利于考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这种安排,体现了读写一体的命题思想。我国的古人通过编选范文,阅读者掌握文体特征和文章写法,进行仿写,进而写出有自我个性的文章。正如朱熹说:“读的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的苏文熟,便做出苏文的文字。”(朱子语类论文上)当然,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还有待研究,因为两者的心理机制并不相同,读得多并不代表写得好。如何利用阅读来提高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命题由辩证思维转向创造思维

2015年全国15套试卷,作文材料呈现思辨特征,如广东卷“远与近”,湖北卷“地上泉水与地下泉水”,福建卷“路”,无不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考查。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提出“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题要切实,不可空泛”。而辩证思维的考查出现了问题,以上海卷为例,从材料可以归纳出坚硬与柔软造就和谐的自我。辩证思维的核心是“辩”,在认识事物时保持对立统一的思维,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既要关注共性也要注意个性,阐述变化的条件。上海卷作文题并不需要“两边对驳”,考生只好不断地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体现不出辩证思维的考查。写作命题应引导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长期倡导思辩,容易导致套作,什么作文都是一分为二。笔者认为应关注考生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考生写议论文较多,但是缺少说服力,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推理,为了完成考场作文说些空话套话。

北京卷则跳出思辨的怪圈,命题考查学生的创造思维。命题一运用假设法“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明确考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思维缘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我”确定了叙述视角,“一天”限定了时间,运用再造想象,在符合英雄人物身份史实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英雄对话。如北京一考生化身林则徐的仆人,与被贬的英雄生活了一天,引用了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写出了英雄的浩然正气。

命题二具体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植物、动物或器物等可视物作为思维介质,来展开写作,引导考生思考联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并且说出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考生要找到“物”这个形象,并且进行联想,找到此物富含的精神品质,可以联系古今与此物有关的人或诗词,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张海涛 江苏丰县宋楼中学 221731)

猜你喜欢
梅花命题英雄
英雄犬
梅花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梅花引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