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并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日趋理性健康地发展,教师们也多由以前的“满堂灌”转化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上来。而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具有灵活、热烈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目前讨论法在教师中尚存在颇多争议。
一、我国当前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现实困境
(一)讨论时间仓促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显得格外宝贵,教师们总是希望在短暂的时间里能讲授丰富的教学内容。怕讨论占去有限的教学时间,又担心学生的讨论总结不够集中,不够准确,从而不敢放手组织讨论,即使组织了也往往是蜻蜓点水。
(二)讨论形式极端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讨论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或同桌或前后低头展开讨论;三五分钟后时间一到,又是一声令下,不管讨论是否结束,学生一律端正坐好,倾听老师的讲解,等待老师讲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课堂讨论根本是空洞、僵化、毫无意义的形式而已。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生们的讨论在整个教室掀起了长时间的声浪,但这不一定能说明学生们的参与性就高。再加上很多教师只喜欢与学习好的学生进行交流,以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而在随后的讨论小结中依然是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而完全忽视学生的层次差异,忽视了很多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上未发挥出其应有效能的体现。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少老师放弃了这一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缺少对课堂的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让学生动不动就讨论,课堂在热闹之后,收益甚微。因此,语文课堂中的讨论活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讨论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点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能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让自己的体验、判断能迅速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例如,学习曹禺《雷雨》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真的就一点感情也没有吗?可是为什么显出如此绝情?剧末梅侍萍说的“(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因何欲言又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兴味盎然,自然就乐于参与。
(二)促进思考,培养分析创造力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讨论法能促进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学生们在交流中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进行分析判断。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观点,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比如,在教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时,有学生提出,后来荆轲与秦王展开追逐、搏斗时,秦舞阳到哪里去了?文中怎么没有一点交代?就此我们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三)及时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讨论法能较好地照顾到学生的新发现、独到的思考,并及时反馈到教师这里来,进而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教学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当学生们对文本理解出现偏差时,或者对知识把握存在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纠正、补充。
三、讨论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法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其他教学手段一样,讨论法也有其注意要领,讨论法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收不到教师期待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毫无收获。因此,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合理科学的利用讨论法:
(一)合理设置讨论问题
讨论要有质量,首先是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是前提,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拿来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养成学生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
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些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那些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例如教学巴金《小狗包弟》时,讨论“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等问题时,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有的老师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只是活跃课堂气氛,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
2.问题难易适度。 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自然无需讨论。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也不宜让学生讨论,会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李白《蜀道难》一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李商隐《锦瑟》一文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这些目前在学术界尚且争论不休的问题,何况学生并不知道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寓意和情感,虽经讨论,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这样刻意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二)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讨论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应该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
1.先思考后讨论。讨论是一种合作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的情况。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依赖性强的毛病。
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适合放在最后。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只有当学生知道时代背景、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别里科夫有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所以这个讨论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间部分。总之课堂讨论的时机是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老师灵活安排。
小结:讨论法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我们要大胆地、广泛地采用;但又不可盲目运用,不可滥用。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采用它,才能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师生敞开心扉心灵交融、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的平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李树.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黄圣香 江西省永丰县七都中学 3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