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也是一堂课是否有效、成功的基础。本文着重从了解编者意图、关注学情、凸显语文价值观等方面谈如何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从许多课例的学习研究中发现,往往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源头在于教者对教学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学内容芜杂,学生把握不到要点,导致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通过参与县级课题研究,感觉虽然辛苦,但获得了丰润的滋养,为本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营造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倍感欣慰。下面笔者结合课题研究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审视我们的教学生涯,不难发现,不断加强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探索科学方法的教师,与仅凭老经验、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师相比,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不注重理论修养、不更新教学理念的教师,势必导致知识老化,学生学习热情丧失,陷入越教越困惑的境地,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有可能真正驾驭好教学的艺术。在课题研究期间,本课题组成员不断加强学习,本人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余映潮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和王荣生主编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教学艺术专著和《初中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主流语文专业期刊的研究成果。通过广泛、高质量的“阅读”来拓宽自己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增强理论底蕴,丰富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此外,笔者还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来充实自己。在这些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的浸润下,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有了一些崭新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进一步领会了课标精神,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了比较明晰的方向。
二、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与研究,让笔者领悟了许多精辟的教学理论。在付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关注课标,关注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经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是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是说,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若出现问题,出现偏差,就有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的失误。王荣生教授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也就是说,我们在审视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时,首先应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接着要关心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所获得的语文体验,同时还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教什么”,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前面都有明确的“单元提示”,被编入同一单元的教材,往往体现编者对文章的理解和价值取向,所以文章就成了编者用来承载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本自身。因此在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时,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前面的“导读”及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达成单元目标要求。
比如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文,是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其中《我的老师》和《王几何》都是写老师的记叙文,若不考虑它们在教材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编者意图,这两篇文章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可能会雷同,有许多同行就把它们当作写人记叙文来分析,文章写了什么事,表现了老师什么性格特点,但这显然违背了编者的编写意图。相反,若借助“单元提示”、“导读”“研讨与练习”等助读系统,我们会发现两篇文章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侧重点应是不同的。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记叙文。通过对“单元提示”、“课前导读”“研讨与练习”的解读,笔者确定本课教学内容如下:1.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而《王几何》这篇课文,根据它的“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要求,笔者确定的教学内容为: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每一篇文章可以教学的内容往往很多,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能力,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总之,单元提示、课前导读、研讨与练习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线教师要是能好好利用这些抓手,用心揣摩编者对于学生学的期待与要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获得相应的语文体验,促进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
文本的解读,除了应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外,还要倾听学生学的需求,掌握学情。这里所说的学情不仅指学生在学习基础、阅读能力、思维水平上的差异,更是指向特定任务的学情,即具体教某篇课文的学情。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不教,暂时不需要掌握的可以不教,学生需要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内容,就可以把它确定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学情,才能保证教到了学生学的期待和需求上,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值得教的内容”很多。百草园的写景极为精妙,但学生未必能够或需要一一学会。教授此文时,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的写景手法指导学生掌握,更重要的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我”,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我”的心情。即领会“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味书屋”时,通过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作品: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句话中“称为”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到依据。2.“三味书屋”有趣吗?3.“三味书屋”无味吗?第一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了解寿镜吾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先生的态度。第二个问题,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玩耍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以儿童的视角适度评价一下封建教育制度。这样的教学应该更贴近孩子,使学生更容易走进鲁迅的作品。
关注学情,适度取舍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窦桂梅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而最终落脚在“情感的变化、思想的磨砺”。她还说:“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高明的老师会带领学生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跟着作者的情感世界走一趟,在经典的语言文字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文字。”比如《丑小鸭》这样的课文,无疑是“文质兼美”的,学习这篇文章,无疑应该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精神层面的提升,引导学生理解这篇童话的思想意义。这篇童话在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应是丑小鸭成为白天鹅的瞬间,而是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虽历经艰难和磨难,依然坚持不懈,始终没有放弃美丽的梦想。由此,引导学生要确立自己的梦想,当然,梦想有可能不会实现,但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总之,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确保教学的简约有效,就必须自觉关注语文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甄选和取舍。笔者以为,教师应把编者的编写意图,单元目标、课前导读、课后练习与研讨,学生的学情,以及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等纳入备课过程,这样教者才能透彻解读文本,让自己对“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余见东 福建省永泰第一中学 3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