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光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片段出现在第二学段,文言文出现在第三学段,语文s版教材选入文言文4篇:六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包括《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和六年级下册《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人教版选入文言文四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包括《学弈》《两小儿辩日》)。这些文言文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语言相对浅显易懂的特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在培养语用能力,吸收祖国古代优秀文化方面具有白话文学习不可代替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简称《课标》)“学段目标和内容”中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歌和文言文(《课标》附录1)。其外延广泛,有古体诗,如《游子吟》:有近体诗,如《绝句》;有词,如《渔歌子》:还有现代诗歌,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有文言文,如《自相矛盾》;有文言文片段,如《荀子·劝学》中的片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学段目标和内容”中关于诗文有如下要求: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昧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上面的“诗文”包括诗歌和文言文,为了让关于文言文的“学段目标和内容”更加明确,也可以这样要求:
第二学段:诵读文言文片段,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文言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歌和文言文共60篇(段)。
第四学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标》在“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诵读和体验、体味、领悟几个关键词语。诵读就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朱熹提出的是诵读的基本做法,在实际中,诵读也可以读得小声一些,但最基本的要求是读正确。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例如: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领悟,就是体会、解悟。语出于清朝秦笃辉《平书·文艺下》:“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体味就是仔细体会。例如,细细体昧诗句意境;再例如明朝高攀龙《自序》:第举吾幼所诵读者,切身体昧之而见矣。
由上述可以领悟到: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诵读,目标是在诵读中体验出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出大意,或者在诵读中体昧出内容和情感。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第四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中学文言文比较而言,小学文言文只是让学生见识一下,不至于到中学学习文言文感到陌生。
如教学《杨氏之子》,就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读正确。教师首先要范读,然后领学生读,务必让学生第一次就读正确。千万不要让学生先读,学生先读容易读错,读错后就不容易纠正了。读正确的要求是字词读正确,停顿读正确。这是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前提条件。
《杨氏之子》可以这样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想,如果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误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或者把“乃/呼儿出”误读成“乃呼/儿出”,那么学生将无法借助注释正确领悟课文大意。
其次,在诵读中领悟大意。当教师带领学生读正确后,学生自读,读的时候结合注释并展开想象领悟文章的大意。学生有了第二学段学习诗文的基础,又有了正确的断句,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可以领悟到的。如果遇到真正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大意,没有必要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的教学环节上用力过度。
然后,在诵读中体昧内容和情感。怎样做呢?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作出了示范。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这里的“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反映在意识层次上就是体味,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诵读。学生通过诵读在文中体昧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之处,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有礼貌、有教养,还可以在诵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孔君平逗杨氏之子玩儿——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也和孔君平开玩笑——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最后是熟读成诵。学生在轻轻或响亮的背诵中,感受着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唱一和,品味着古人的语言智慧,而这一切必将使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