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所谓“数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国数学教学将作重大变革》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应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由于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创设了一个“你还记得我吗”的情境,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小组合作“把立体图形的面请下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例题教学。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有意义,这时,学生不仅学习的速度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对例题进行了改编。这节课中我没有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动物为统计话题,问:喜欢小狗的小朋友有哪些?喜欢小猪、小猫等动物的有哪些?这一改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练习设计。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多媒体显示一个花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妇女节到了,老师来到了这家花店想给妈妈买一束花。问:老师想买7支康乃馨,可只带了30元钱,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想用30元钱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这样进行教学,既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二、生活经验数学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1.在学校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学生对于1千米的长度没有太多的概念,也不知道1千米是多长,如果步行需要多长时间。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利用学校的操场和同学们一起走了1千米,并告诉学生所用时间,让学生通过学校操场来了解1千米有多长。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数学。在教学“元、角、分”时,我精心设计运用数学的生活情境。老师提出问题是:要去购物了,我给每个同学10元钱,你准备买些什么礼物呢?怎样买?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出谋划策,计算着钱数,这样的结合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元、角、分”。
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数学。例如:在三年级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x工作效率一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让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让学生在家里和父母进行了一出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定的工作量。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实际,要让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