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朗诵教学

2016-05-14 21:35李庚钱攀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仄声平声仄仄

李庚 钱攀

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都是作者情感与智慧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负载着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押韵

押韵,就是诗歌的每一句或隔一句末尾的字都用韵母相同的字。押韵的作用,主要是念起来和谐动听,琅琅上口,并能加强诗的旋律。例如: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shan)。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guan)。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ban)。

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jian)。

——陆游《书愤》

这是一首律诗,偶数句押韵,每个押韵句子末尾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古诗押韵十分严格,不同声调的字都不能押韵。

二、声调

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我们的现代汉语按普通话的语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汉语中还有入声字。按平声、仄声分,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属于仄声。写诗时,只要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就会形成声调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就会收到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如:

客路青山外(仄仄平平仄),行舟绿水前(平平仄仄平)。

潮平两岸阔(平平仄仄仄),风正一帆悬(平仄仄平平)。

海日生残夜(仄仄平平仄),江春入旧年(平平仄仄平)。

乡书何处达?(平平平仄平)归雁洛阳边。(仄仄仄平平)

一一王湾《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中的平仄交错,声调就富于变化了,因此,诵读起来铿锵动听。

三、节奏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一般用于长句)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长;分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可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前两句朗读时缓慢,而重读“异”和“无”,通过低沉缓慢的语气表现物是人非的无奈心情。“孤城闭”“连角起”要重读出扑面而来的内心的悲痛与无可奈何,“家万里”“归无计”要以重读表强调,表现情感的强烈抒发“悠悠”“霜满地”语气要轻慢,读出凄凉之意。“人不寐”宜缓缓吐出,读出诗人的悲叹与愤激,“将军白发征夫泪”句语调要沉重,语速要慢,“泪”要拖长音,“征夫泪”要慢读,每一个字音要拖长,要一叹内心的忧愁。

(4)音节停顿

在古诗词中,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往往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蒹葭》

例2: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

——《望江南》温庭筠

读时每拍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则做短暂停顿,这样颂读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5)语调与语速

语调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调千变万化,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惊疑召唤用生调,肯定赞扬是降调,严思冷淡悲为平,曲是强调夸和讽。语调在朗读艺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朗读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其语调起伏变化明显,语意表达在抑扬顿挫中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依托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讲,急剧变化宜快,平静严肃宜慢;紧急欢乱宜快,悲沉缅悼宜慢:抨斥控辩宜快,叙说追忆宜慢:年轻泼辣宜快,年老迟钝宜慢。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快时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清,慢时声音明朗实在不疲沓松垮。总之,要做到“快而不乱”和“慢而不拖”。例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这首诗讲的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在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作者也正是将自己的孤寂之情寄托于景物之中。在朗诵这首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时语速稍慢以渲染出边塞的广阔和作者孤身一人在这广阔边塞的孤寂心情。

猜你喜欢
仄声平声仄仄
吟出古诗之美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