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在韩国的出版现状和发展路径

2016-05-14 04:12刘忠波李贞玉
出版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

刘忠波 李贞玉

[摘 要] 韩国出版业的显著特点是本土出版产品单一,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图书补充国内市场,因此中国图书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中国图书所占韩国引进图书比例不高,有一定增长空间,缺乏市场判断是影响韩国出版业引进中国图书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专业翻译和中文编辑的紧缺也制约中国图书在韩国的发展。中国图书所贯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战略,要政策推行和市场自觉结合,把握韩国读者需求,才能建立产业国际化模式,进而释放中国图书的内在价值力量。

[关键词] 韩国出版业 海外出版 图书翻译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98-04

[Abstract] A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South Korean publishing industry is its lack of diversity in local publication products, so the country relies mainly on importing books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diversify its book market. Since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books in the translated books is not quite high, there is a huge room for growth. The attention of South Korean publishing industry to Chinese books is mainly based on market consideration, and insufficiency in market judgmen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hinders the importation of Chinese books. Meanwhile, the paucity of Chinese language editors and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lso restrict the growth of translated Chinese books in South Korea. To implement the “going abroad” strategy of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book export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market should be both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need of South Korean readers should be fully understood before we establish a global pattern for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releas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potential force of Chinese books.

[Key words] South Korean publishing industry Overseas publication Book transl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1 韩国出版产业发展进程下的中国图书现状

韩国图书出版业从1980年代起步发展,1987年8月加入世界版权公约(UCC),自1987年10月1日起生效,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策划、出版和发行趋于专业化,不同出版社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技术层面上,文字排版统一调整为横排,基本取消了用汉字标识韩文的习惯。不仅如此,图书出版业运营的商业体系逐渐形成,图书出版活动活跃,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设立了书评栏目,业界内部也定期发行新书宣传手册。

韩国图书出版业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十位的排名,不过本土出版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国外图书的引进对国内图书市场进行补充。韩国对国外翻译图书接受度较高的出版文化特色,有其历史原因。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韩文书籍采取了严苛的审查制度,强制出版日文书籍。日本殖民统治结束之后,1950年代的韩国处于本土知识文化的断裂期和转折期,需要依靠书籍翻译填补文化空白,从而形成翻译图书的传统。即使2012年受世界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韩国图书出版总量减少,但国外翻译图书仍占很大比重。以2014年为例,韩国出版国外翻译图书10396种,占新书出版的21.5%。近十年,韩国国外翻译图书的构成比例一直占20%以上,2008年占31.1%,与中国、美国、日本的国外翻译图书份额都在10%以下相比,差别很大。从种类上讲,国外翻译图书主要是对儿童和文学书籍的引进出版,占国外翻译图书出版的65% [1]。

韩国图书出版业过度依赖国外翻译图书,原因是商业出版体系下,出版商考虑经济收益和市场风险的原因所造成的。韩国出版界普遍认为,本土图书出版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回收慢,成本和风险都高于国外翻译图书。参照近几年韩国年度综合畅销书前三十排行榜,国外翻译图书都占一半左右。2009年以来,韩国政府出于进一步激活、振兴出版产业的目的,相继取缔了出版物样本审核制和外文刊物进口推荐制[2],也为出版社在海外图书选择和国际版权贸易等方面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日益密切,2000年开始,韩国出版界引进的中国出版物数量增多,韩国政府和书业协会组织也开始推动中韩图书业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方案。2006年,韩国著作权委员会和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书,同一年,韩国文化观光部和中国国家版权局签订了版权交流合作协议书,2007年韩国译介中国图书达到350余种。2008年5月,由中国国家版权局和韩国文化观光部主办的“第四届中韩版权研讨会”在首尔召开, 这是中国作为主宾国的“2008首尔国际书展”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出版物在韩国开始有了数量上的飞跃,版权合作逐年增加,出版产业交流日益频繁。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韩国成为进口中国图书版权最多的国家之一。

根据目前统计数据,按韩国出版国外图书的种数多少,排列次序为: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日本和美国图书引进的数量最多,日本图书以动漫图书为主,一直占据较高份额。根据近五年的统计,中国图书在韩国较为稳定地占全部翻译图书种类的3%—4% [3]。但中国图书所占全部国外翻译图书份额较低,发行流通量不多,整体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总体来讲,一方面,韩国出版业对于中国图书出版物的需求是明确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图书的市场和资本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图书在韩国市场的收益信心不足。除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少数古代小说保持长销,中国图书在韩国主流图书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 中国图书的题材选择与市场情况

韩国出版业重视中国图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基于市场的考量。首先,中国每年新书出版数量庞大,可选择的种类很多。其次,新兴的中小出版社资本运营、出版资源和策划能力相对薄弱,中国图书的定金和版税价格比欧美国家和日本低廉,使得出版商格外关注中国图书在韩国出版的商业潜质。

韩国以中小型出版社为主,一般没有专门从事海外版权贸易的部门,多数出版社通过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介机构引进中国图书版权。不少版权中介机构不仅掌握着海外畅销图书的版权渠道资源,还拥有国外图书在韩国的版权专有权,经营状况比出版社良好。据2013年统计,韩国文化观光部正式登记的版权中介有320所[4],其中Ericyang、Shinwon Agency、Imprima Korea等版权中介机构都从事中国版权贸易业务。但是,各家版权中介机构在图书版权贸易业务上的竞争激烈,也助长了版权费用的提高,特别是中文图书的版权价格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中文语言教材类图书版权价格不断攀升。也有出版社通过参加国际图书展的方式,挖掘中国优质图书资源,尝试直接引进图书版权,降低版权交易成本。

中国向韩国输出的图书版权数量逐渐增加,题材构成也较为稳定。以2014年为例,韩国引进中国图书480种,分别为文学、社会科学、哲学、儿童、历史、宗教、中文语言教材、艺术、技术应用、漫画、纯科学[5]。由于中韩之间文化价值观上可以引起共鸣,韩国引进的中国图书主要集中在人文学科,最初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内容,以及对个人修养境界和行为的影响,偏重于社会谋略应用。

2003年冷成金的《辩经》《智典》系列作品获得韩国市场的认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成功哲学的图书受到出版业的欢迎。韩国出版界曾大批引进中国同类图书,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再复的《传统与中国人》等。对于在中国市场得到畅销认证的图书,韩国出版界有相当的市场期待值。在中国,易中天的书籍显然要比冷成金的更为畅销,但《品三国》引进韩国之后,却只达到两万本的销量。同样,于丹的畅销图书译介到韩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收益。因市场调研能力不足,缺乏市场判断而带来的高风险,也是部分韩国出版社对中国图书翻译引进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在韩国市场上失去了新鲜感之后,则需要图书题材的扩充、更新。1980年代开始,韩国出版界曾积极翻译了鲁迅、林语堂、谢冰莹、巴金、朱自清、老舍等中国现代作家的小说。2005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热潮主要集中在当代作家的作品上,余华、苏童、莫言、巴金、阎连科、韩寒、金庸等作家得到韩国出版界和读者的关注。由于《红高粱》《妻妾成群》《活着》等电影通过国际影展获得了国际声誉,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往往首先被翻译成韩文。随着中韩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作家的频繁访韩也对当代文学传入韩国产生作用。余华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被译介的最多,《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以及散文集《灵魂饭》等都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中国儿童图书在韩国的成长性也较好,儿童文学集中在部分有知名度的作家上,郑春华、曹文轩、常新港、杨红樱、黄蓓佳、郑渊洁等人的作品都先后被引进。由于韩国图书市场容量不大,自身的市场规模也在萎缩,中国文学作品销售额并不乐观,大多数只有3000本左右的销量。

近年来,随着目标读者的增加,中国图书的题材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例如,纪录片《货币战争》和《强国之鉴》在韩国EBS电视台播出之后,同名书籍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收益。除了中文语言教材,图书内容开始扩展到经营管理、心理学等领域,有关旅游、健康、保养、烹饪等实用性较强的种类增多。

3 中国图书在韩国出版翻译的制约因素

虽然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具有文化通融的基础,但两国间文化价值的细节差异仍然存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需要较为深入的中国文化知识背景才能够很好地理解,翻译质量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密切相关,也决定了中文图书是否能够在韩国文化语境下延续其审美共性和文化生命。韩国作为引进海外图书比例较高的国家,对图书翻译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而专业翻译和中文编辑的紧缺成为制约中国图书在韩国出版的瓶颈之一。尽管中国翻译图书在韩国的出版品质已经逐渐改善,但一直存在翻译质量不佳和翻译人员不足的问题。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懂中国文学和精通中文的编辑不多,能够发挥原著文学性的专业翻译更少。

在翻译人员的选择上,主要是由编辑推荐,一般会选择有相似主题翻译经验的翻译人员,重点考虑翻译人员对翻译内容的商业化能力。一种普遍看法认为,翻译品质并没有对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图书是否具有基于韩文的可读性,远远要比是否忠于原著更重要。部分韩国出版商深受商业主义出版文化的影响,追求效益和速度,还尽量缩短出版周期,一本中文图书的翻译周期一般只有三个月,编辑周期短的仅有一个多月。出于控制成本、节约翻译费的考虑,有的出版商不断降低对翻译水平的要求,很多图书交由非专业翻译人员完成,甚至人文学科图书的翻译只要求文从字顺,基本的人名、地名和概念没有错误就可以,一本书所付的翻译费仅有50万韩币,对内容翻译质量是否达标不关心。

出版商在图书选择上基于商业潜质的考虑,远远多于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知识内涵,重视原著的商业潜质和广告推广,认为翻译品质对销量的影响难以量化。新媒体时代,懂中文的韩国读者很容易在网络中对翻译品质提出批评意见和个人看法,翻译口碑不佳的图书往往很难在图书市场上站住脚。除了翻译人员的不敬业和不专业之外,学术界不把翻译视做研究成果也导致图书翻译不被重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图书行业,韩文图书的中文翻译问题也不容忽视。

4 “走出去”政策背景下中国图书在韩国传播的发展途径

近些年来,《菊花香》《浪漫满屋》《那小子真帅》等韩文图书在中国获得较大的成功,这体现了韩国能够通过流行文化方面的创新能力拉动海外图书的经济效益。韩国于2007年6月发布的《出版文化产业振兴法》指出,为普及韩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韩国政府计划建设海外出版资助和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该法进一步加强了韩国政府对图书翻译的支援,与之相适应,韩国文学翻译院以题材的多样性与翻译的高品质为目标,先后支援了30种语言、1053种图书的海外出版,其中中文图书111种[6]。 当前,韩国出版界也正在谋求战略转型,发布了多项振兴韩国书业的措施,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形态和盈利模式。比如,电子书领域的开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在中韩文化双向输出的背景下,中韩出版机构共同策划、合作出版、联合发行的模式增多,联合韩国出版界、翻译界和汉学研究机构,推动双方出版业共同提升、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是有效提高中国图书在韩国发展的重要路径。

图书著作权的进出口既是知识文化的流通方式,也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2年1月,原新闻出版署出台的《中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国出版业的海外发展战略,中国图书所贯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的目标,关注中国文化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也体现国家利益的诉求。比如,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所推动的中国学术在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的出版,提出与延世大学出版文化院、首尔大学出版文化院、东国大学出版社、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等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化为内容的韩文版中国学术图书,以此来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图书在韩国的本土化,首先要了解中韩读者之间的差异,寻找具体的目标群体,对读者需求有透彻的理解,避免过于“中国化”对韩国读者带来理解困难。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前提下,尽量传递中韩双方共享价值观的内容。图书设计上也要最大程度上接近韩国读者的审美理念,这需要更多了解韩国当代国情的出版人和专业人才。如何提高翻译水平也是中国图书在韩国发展的重点议题,除了政策扶持、发掘翻译人才之外,还涉及原著文本与翻译文本的关联性规范、伦理规范等立场问题。

中国图书要开拓在韩国的发展空间,需要政策推行和市场自觉相结合,完善推广中华文化的译介传播途径。抓住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独特性和吸引力,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现实关系,进而引导韩国读者感受中国的文化内涵,才能释放中国图书的内在价值力量。更新出版理念、提升经营方式、讲究传播策略才能建立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模式,同时也是在韩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注 释

[1]???????????.KPIPA???? ?? 2015???[R]. ??:???????????,2015:78

[2]???????????.?????? ?? 5?? ?? (2012-2016)[R].??:???????,2012:4

[3]???????????. [R], ??:???????????,2015:78

[4]???.?? ????? ?? ??? ??? ?? ??[C].??:? 10? ?? ?????? ???,??????,2008:139

[5]???????????.KPIPA???? ?? 2015???[R].??:?? ?? ?? ?? ???,2015:78

[6] ???????.????????[EB/OL].(2016-03-01).http://www.klti.or.kr

(收稿日期:2016-03-16)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是新媒体的核心
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一带一路下产能转移视角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