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月
生命中的苦,是不可避免的。
李白,得进长安,又被赐金放还;应邀人幕,又遭流放;最后病重而逝。
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又流落儋州;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人且如此,建筑呢?假使它们有生命。
承德避暑山庄,几经修建,最后还是摆脱不了被“冷落”的命运;天一阁,藏书历尽风雨保留下来,却逃不了被小偷洗劫的命运。
生命无常,命运无情。这似乎十分残酷。
但,并非如此。
李白,笼罩着盛唐的光辉。“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活得潇洒不羁,泼洒了一路的诗情豪气。命途多舛,是苦,但李白在泼墨时心里是舒畅的,此为乐。我相信,他不留遗憾。
苏轼,他是洒脱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能够潇洒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情思,超凡脱俗,又令人歆羡。后被贬至海南,艰苦的环境反倒更添了他的平和。他把羊的脊骨放到锅里煮,再放到米酒里浸泡,撒点盐,放在火上微微地烤,再一点点地剔着,把缝里的肉剔出来吃。多么悠闲,多么有情趣!环境艰苦,生活窘迫,但苏轼怀着平和的心,再苦也是乐。我相信,他亦不留遗憾。
承德避暑山庄,康熙时最为兴盛,迎接了数十次“木兰围场”秋猎。乾隆时,英国使团来访,避暑山庄又热闹起来。后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来此避难,咸丰死后,避暑山庄的大门紧紧地关闭上了。如此说来,这也是苦。何来乐?它见证了清朝的历史,目睹了时间这驾马车在厚重的土地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车辙。虽苦却不留遗憾,因见证而有意义,这又何尝不为一种乐?
天一阁,虽遭窃而失去大半藏书,但在这之前已有无数文化大家从中获益匪浅。文化,也就不知不觉传承下去了。被窃虽是苦,但传承却是乐,遗憾又何在?
说到传承,不禁想到余秋雨的另一篇作品《谢家门孔》。家族,必是和传承相关联的。彩云易散,人易散,现在留下来的,是“这山、这村、这屋、这姓、这气”。有这些,也就够了,这是种“无以言表的深层皈依”。
《文化苦旅》,“旅”是苦的,余秋雨将“苦旅”记述下来,成书,出版,入了千千万万读者的眼和心。这难道不是一种传承吗?李白的诗、苏轼的词、避暑山庄的历史、天一阁的藏书,这些,无一不被现在的人们所熟知,这难道不亦是一种传承吗?
杨慎想着长江的气概,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王勃从滕王阁向外望去,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曹操端着酒杯,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们或感慨,或抒怀,或豪情,终成了历史天幕上的璀璨之星。
希望这一切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教师点评
本文作者不是简单贩卖由《文化苦旅》而来的一些历史知识,而是将《文化苦旅》视作整体,将读者们熟悉的篇章勾连起来,形成本文的关键词——文化的传承。在“传承”这一话题下,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文中,既包含了对《文化苦旅》中所涉及的古代文人思想情趣的解读,也融合了对《文化苦旅》这一作品的体味。同时,本文语言具有明显的抒情意味,颇有一丝“苦旅”味儿。
(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