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16-05-14 13:02熊倩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乡关尘世老李

故乡,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每个游子的心中都装着一碗故乡的水,想着一双母亲的手。于是,王维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于是,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于是,野夫写下了这本《乡关何处》。在他心中,故乡是一个完整幸福的家,是一片与知己对饮高歌的山林。

他渴望的,却都失去了;他在清江畔悲伤地找寻着何处是乡关。

书中写了他的两位亲人、三位友人。写亲人时情感浓烈,愤怒、愧疚、悲恸之情从笔下喷涌而出;写友人时又有一种类似古人的豪迈、浪漫与洒脱。无论是外婆、母亲还是李如波、刘镇西、苏家桥,他们都是历经苦难的人。他们的苦难有的来自时代,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是主动“隐”,有的是被迫“退”。他们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悲壮。

外婆与母亲,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她们一生坎坷,在苦难前,她们咽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而常人看见的,只是她们重生后的微笑。外婆像是“苦难中的菩萨”,她心怀仁慈,慈悲明理,宽容地原谅狠狠伤害过她的人,善良地帮助困难的人。母亲像个公主,生来高贵,骨子里也高贵,一生高贵地活着,又高贵地离去。外婆与母亲是社会底层最平凡普通的农妇,但她们精神之富裕和乐观,却温暖、感染了所有人。

李如波、刘镇西、苏家桥是作者的挚友,书中关于他们的描写也相当精彩。他们三位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三位同样经受了苦难:李如波孤身一人,刘镇西冤狱两次,苏家桥家世凄惨。他们三位都是学富五车、儒雅博学之人,也都是奇人奇生,颇有些“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之意。他们三位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也都是不幸的人。老李清高志远恶做官,后半生却疲于官场;老刘刚正不阿,心地善良,却困于生计,苦难一生;而野夫的知己苏家桥,内心像幽人一样生存于此俗世,可能这也是野夫自己最崇尚向往的一种生活:不受世俗的羁绊,一心治学,与世无争,在尘世中做一个洒脱的逍遥客。

老李与苏家桥不同,苏家桥隐于尘世,而老李不苟世俗,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尘世。对苏家桥来说,隐于尘世不仅需要名利心尽褪,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对老李来说,出世则更为痛苦。书中有这样一段:“只有在这样的夜话里,你才知道老李的内心是怎样的愤世,他根本无法超脱,巨大的黑暗一直深埋于心,他面对这个颓世永远难以释怀。”人世痛苦,出世也痛苦。痛苦的是人,是心中的不甘。他们的痛苦源自权势名利容不下他们这群超然物外、洁身自好的隐士。

野夫说他从老李身上读出了一个生不逢时者的全部孤寂与悲凉。可是,这本书里的所有人,哪个不是生不逢时?明明好人应有好报,却要忍受苦难的折磨;明明有着大海一般宽阔的胸襟,却像小鱼小虾一样被排挤抛弃。书中,我看到的是野夫在用他那支愤怒的笔,控诉着那毁灭世间美好的混乱与罪恶。

“最美的生活是善良、平等和文明,最好的工作是为未来做几件切实有益的事情,最甜的笑由于淡淡的幽默。人们不以权势扰乱平静无辜的心灵的时代,才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时代。”这几句话说得真好,它让我看见,野夫在呐喊,野夫在寻求。

有人说,人物和情感是散文的骨肉,成功的文章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在读《坟灯》时,我想起了我的外婆。一想到年迈的老人即将离我而去,我在那刻突然想流着泪,将外婆瘦小的身躯拉人我的怀抱里。我又想起我的母亲、我的大伯、我的朋友们和我的故乡……

于是我相信,读过此书的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是满满的感动与遗憾。历经苦难的人们,总是会爆发出一股惊人的力量。苦难越深,人的品性越能突显,越令人敬佩。

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憧憬侠客隐士一般的生活,一定会向往民间,向往那自由的江湖。

读过此书的人,也一定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无论多么悲伤,它都是心中最美好的乐土。

教师点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同学们都背诵过的两句古文。在平日里接触的文字中,有过多的庙堂之高,而人们恰恰生活在各自的江湖中。熊倩同学此文紧抓了《乡关何处》的精神内核,那就是个体,是传奇,是民间。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凡人,都可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个人历史,都可能是一曲哀怨婉转的灵魂悲歌。文章临末,作者自然想起了自己的故人和故乡,她也许明白了什么叫“身边的江湖”吧。

(张明)

猜你喜欢
乡关尘世老李
尘世的烟岚
我欠乡关一首诗
还钱路漫漫
中秋夜雨
“段子手”老李
我的梦在秋天里有点凉
旋转木马
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