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零售业自进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迅猛而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是主要为该行业提供专业型人才的地方,所以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越发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如何更好地建设专业,如何为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上手更快的专业人才就显得越发的重要了。
一、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的组织形式以及经营模式,是未来流通業以及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它是将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连锁经营这种模式产生于商业发达的美国,随着这种模式在经营商的优势不断地显露,在欧洲、美洲乃至日本更为广泛的被接受并使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连锁业慢慢地向服务业渗透,并且越发趋向于国际化。在中国,连锁业传入并被接受、发展相对较迟,但后期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中国传统的经营模式比如百货商店已经被打破,整个零售业已经被连锁经营这种形式带动为多样化时代。从2001年至2005年,是中国连锁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连锁百强企业平均每年新店开设的增长率为51%,销售额也以38%的年增长速度而快速增长,2006年中国连锁100强企业的销售额已经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了25%,比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7%的增长速度要高出很多,门店总数已达69100个。同时,连锁业也吸纳了很多就业人员,总数超过了300万人,同比增长了33%。连锁模式的发展还推动了企业之间的并购,2008年45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19.85亿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连锁行业发展迅猛,门店数量突破了10万家,占零售业与餐饮业的25%,并正以35%的速度增加。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胜任力”的特色要求模糊不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如何以社会需求和“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建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岗位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或者是片面地认为连锁经营专业培养的就是“连锁超市”有关岗位的人才,或当一个连锁店店长,或是收银员、理货员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导致我们的许多课程知识面窄,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首先必须端正的是“职业胜任力”的办学特色,只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工作主动性。
2.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以及专业建设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连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企业、市场的需求差距过大。连锁专业课程的教材与高职培养人才定位不符,有的教材过多偏重于理论传授,这类教材的受众多为本科院校,而有的教材又太多地强调技能培训,这种教材的受众大多是中职院校,真正符合高职院校的教材少之又少。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都与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要求差距较大,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增强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眼睛能够看得到的,软实力则是那些眼睛看不到的无形资源和抽象资源,是指核心技术的竞争力。高职教育软实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专业师资手中,因此增强软实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强师资的实力,而大多数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主要构成是原学校的工商管理系的教师,这部分师资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陈旧和专业不对口。因此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调整,增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师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是摆在我们专业建设面前的首要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分三方面:优厚的条件招聘专业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聘用社会专业人才。
2.加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学习实践环节。一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能除了机房还是机房,或者只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模拟实验室沙盘,应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在教学商店中进行超市项目教学的实习,从最基层的店员做起,一直到店长助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并能更好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主要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具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使经过实训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实现了工作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
3.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上。教学质量监控是进一步完善、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既要重视一般常规教学的监控,又要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监控,又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监控;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校内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具有明显的高职教育特色。通过对教学过程、质量进行监控,可以非常好地控制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同时通过对学生社会评价的监控,可以既找到教学中的问题,又可以达到宣传专业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资源,让专业进入良好的循环局面。
作者简介:庞聪(1986—),男,安徽亳州人,硕士,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