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2016-05-14 08:53杨邦俊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材课程文化

杨邦俊

1902年,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诞生,现代教育由此起步。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现形成以“课程-教材-课堂”为主体的现代分科教学体制。语文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有了专门的教材、固定的课时,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这种教学把语文课程教材化,把课程形式课堂化,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缩去中介环节,让知识与学生直接“碰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就。但是,这种纯粹的专业性的语文教学代替了循序渐进的综合性国学教育,使得语文课程背离了我国古代千百年来形成的培德育才、教贤养士的传统,逐渐丧失了塑造国民精神的作用,在人的教育方面大打折扣。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界一直都在寻求自身的变革。但由于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使有些改革成为了语文学科内部的教学技术变革,没有真正着眼于人的培养的教育实验。面对这种状况,语文界的前辈学者曾提出一些著名的改革构想,如朱绍禹先生的语文教育民族化改革主张等。正是在这些人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才着眼于人的培养,致力于语文教育的本质探索,开启了语文人本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关于语文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服务人的事业。从人的终身发展看,只有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语文课程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母语课程,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承担传承母语文化的重任,肩负起塑造国民精神的使命。

关于教育,古人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本质首要的就是育人,即通过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恶向善,完善人格,发展他们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修正他们人格中偏失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有正常感情和理性的人,帮助他们获取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立命、建功立业、开创幸福生活的本领。现代教育也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尊重人的学习规律,顺应人性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作为承担母语教育任务的语文学科,更是要通过有效的形式,像春风化雨一样,走进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语文的学科属性,引导学生以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为主,教育国人准确使用母语;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母语课程塑造国民精神的本质属性,通过课程教学来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人灵魂。把学生培养成中华民族的优秀国民。以上这些认识,为我们开展语文人本教育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语文人本教育的理论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以“语文人本教育研究”为课题,引入现代教育学、人类社会学和成功学的理论成果,积极探索作为人的语文教育应该出现的形态。以此为基础,构建人本教育理论,形成以人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创立了语文人本教学。语文人本教学的要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育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思想

从教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是运用语文学科固有的方式来育人。人本教育依据这一理论,走出以往单纯工具化教学的误区,把人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把课程教学从一般的语文知识传授、语文技能训练,转向通过语文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施做人教育。这一思想促进了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究其根本是以育人为主导的综合教育,强调文道合一,重视陶情养性,立德树人。古人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基础蒙学教材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日用生活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教给学生人际交往、居家立业、外出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导学生对“四书”“五经”,并进一步推广到“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的研读、讽诵、实习、运用,让学生感获泱泱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现代教育分科教学实施以后,各科教学大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过分强化学科性,突出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其做人教育。

语文人本教育力求改变现代教育的上述弊端,回归母语课程的本质属性,以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实施综合的做人教育;立足于语文学科,着眼于人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教文授学,启智育性,立德树人。重新确立以育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引发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促进语文^本教学的产生。

2.以“人的综合教育”为主导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人本教育,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响应人的生存需求,以学习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获取语用经验,汲取人生智慧;尊重人的文化属性,适应人的发展需求,运用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思维品质等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人格的进步和发展;尊重人的自然属性,顺应人性的本然需求,选择语文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快乐、健康、有效学习,形成以人的教育为目标、人文教育为主导、自然化教育为手段的语文教学观。

我国古代采用以人文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没有分科教学,从识字教学开始,教师就把传道、授业、解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高度综合化,文史哲不分家,学生既学知识,又学做人。课程教学顺应汉语象形隐喻的特点,采用讽诵、涵泳、驳难等同有的方式来进行,追求缓慢而又优雅的过程,学习周期一般较长。所以,古人大多都要终身学习求仕。现代教育产生以后,新增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又把传统教育分成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分支学科。教学内容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教学形式越来越封闭化、学科化,极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但也把中小学教学引向了技术化、应试化的困境,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将传统国学课程分化为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以后,课程原有的人文内涵被剥离出来,教学重点转向浅表的以语言形式学习为主的知识教学和技能操练,失去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应有的文学情趣,变得索然无味;相反,其他学科教学也因把课程内容与语言艺术割裂开来,而变成空洞的说教,失去课程的感染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缺乏基础的专业素养和较为稳定的意志品质时,实施这种倾向成人化、专业化的教育,不大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

语文人本教育汲取上述教训,抛去繁琐化分析的教学陋习,重回语感教学和人文教育的母语教育传统,重视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感悟和语言意趣的深刻感知,形成了一套通过“诵读感悟-涵泳意会-语用内化”的人本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优雅的精神气质。这种教学从表面上看是教学生识字断句、阅读写作,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的接触,实现对人类文化的觉悟,对民族精神和习俗的认同,最终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种教育的作用下,学过语文课程的学生,与没有学过语文课程的学生的差距,不但表现在语言认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上,更表现在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为智慧上。由此可见,语文人本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而是通过语言文化教学来全面提升人的语文素养的过程,将语文教学的境界提升到—个空前的高度。

3.以“学生的语用实践”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法

现代成功学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现实社会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必须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和应对各种复杂挑战的能力。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美好的人生,单纯具有一般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主要包括_定的行为目标意识、较强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感因素,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以往语文学科很少把这些因素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视野,更不用说采用有效的形式来实施教学,致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缓慢。语文人本教育大力精简课堂,革除那些重复累赘、繁琐无用的教学环节,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化阅读,参与社会实践,发展综合素质。现在,我们除了一般的语文教材教学外,更是把山川美景、世态风情、人文景观等鲜活的社会生态引入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文化学习语文,形成以语用实践为主体的人本教学方法。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读书与游学、游官结合起来,不但重视书本学习,而且重视在游历山水、问师访友、同行论道中学习。读书与修为合一,因而,求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现代教育产生以后,中小学校大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封闭的书本知识教学,很少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片面强调自身的重要性,眼睛盯着眼前的考试,不管学生的长远利益,排斥综合阅读。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传统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学生的自由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受到挤压,课程教学被严重异化,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综合效率低下。

语文人本教育力求极力修正现代语文教学的偏失,重回传统,摒弃以往唯文本是语文的观点,把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放到课内同样的高度来规划,把社会实践领域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隅,把现实生活直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从语文课程的高度与深度开发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用能力和应对现实生活复杂局面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塑母语教学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目光短浅、胸无祖国、鄙视传统文化、盲目崇洋媚外的倾向,开创语文教学的全新时代。

三、关于语文人本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本教育理念形成以后,我们又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语文人本教学主张,即语文教学必须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培养人和发展人这个根本;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学科性和多维性,采用语文学科固有的方法来进行,利用多维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的人本教育。着眼于人的培养,立足于语文学科,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向广阔的生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改革。

1.利用语文教材资源进行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很重视教材教学,将其置于整个课程教学的首要位置。但是语文人本教学与一般语文教学又有显著不同。首先,它彻底改变了以往把语文课程简单等同语文教材,教学过程单纯围绕教材“走”的习惯做法,转向以人(学生)的需求为主导的人本教育路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凡是蕴含有利于学生成长需要和发展需求,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人生成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材内容就教,并且反复、深入、灵活地教;反之,则少教或不教。这实现了语文教学由教材本位向学生本位的变革。

其次,对语文教材进行一些合理改造。由于种种原因,现行语文教材,还存在一些弊端,如选文不周、编辑周期较长等,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我们适当增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名篇进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在特定的阶段安排教学,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我们又把《美国独立宣言》、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等代表西方先进文化的优秀篇章引入教材教学,让学生接触一些西方社会真正的主流文化,扩展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文化反思,培养其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2.利用语文学习固有的方式进行人本教育

在古代,我国传统教育主要采用讽诵语感、默读涵泳、墨义疏解等方式来教学,重视对语言形式的整体感悟,重视对文本内涵的深刻觉悟。现代语文教育诞生后,大量照搬西方逻辑分析、精细讲解、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把语文教学引向繁琐化。而语文人本教学走出以往的误区,重归传统,力求采用汉语文学习固有的方式来教学。如我们采用讽读语感法,引导学生通过讽读声诵,来感获汉语文优美的声韵,体会汉语文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感能力;采用观照阅读法,让学生置身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上,深刻地认知汉语文的特点,学习文言文和现代文,接触不同体裁的文学样式,增进学生的语言和文学修养,并借助课文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写作,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采用默读涵泳法,创设宁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潜在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意境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接受文学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优雅的气质.以此来实现对人的综合教育,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3.综合利用多维的资源进行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它打破教材学习的界限,广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全方位地引入语文课程,并用语文的形式定格下来,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体验、探究,学习语言运用技巧,接受人文熏陶,启迪人生智慧。

人本教育可以说无所不能,走进自然,能让学生观察美丽的风景,体会自然风景背后的美好内蕴,学到生态的语文;走进日常生活,能让学生感触复杂多变的人事,领会其中的道理,学到生活的语文;走进地域文化的世界里,能让学生感获特定区域的民风人情,体会乡土的韵味,学到民俗的语文。自然、人类、社会的种种生态,几乎都能从语文教学的需要去深度开发,从而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用于语文学习和做人教育。

(责任编辑 罗登廉)

猜你喜欢
教材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行车的发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