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萍
【摘 要】小学三年级作文,既面临着说话向写话的过渡,又面临着写好一段话向布局谋篇(篇章训练)的难度。这一时期,犹如小孩学走路,弄不好就会摔跤,就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因而需要有一个扶着走的过程,这一过程笔者称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瓶颈期”。那么,怎样帮助学生顺利渡过作文的“瓶颈期”呢?实践证明:做好以下两个“过渡”,是最有效方法。
一是指导学生从观察图画向观察生活“过渡”。从观察图到观察生活的教学方法是按照从间到繁、从易到难原则进行的,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观察直观而明了的图画,过渡到观察纷杂而多彩生活就变得简单而自然,从而达到了从观察图画向观察生活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又能提高了教学效益,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瓶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帮助学生做好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一篇文章是由诸多句、段组成的,要写好作文,首先要从写好句和段做起。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级的说话,二年级的写话练习,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不难,难的是要求他们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要么用词不当,前后不连贯,要么条理不清。再上升一个台阶,让他把自己想说的写成一篇作文,就更难了。那么,如何做好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呢?
【关键词】帮助;渡过;作文;“瓶颈期”
什么是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经过思考和语言组织,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记叙方法。但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特别是小学三年级作文,既面临着说话向写话的过渡,又面临着写好一段话向布局谋篇(篇章训练)的难度。这一时期,犹如小孩学走路,弄不好就会摔跤,就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因而需要有一个扶着走的过程,这一过程笔者称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瓶颈期”。那么,怎样帮助学生顺利渡过作文的“瓶颈期”呢?实践证明:做好以下两个“过渡”,是最有效方法。
一、指导学生从观察图画向观察生活“过渡”
1.观察图画
小学生作文往往面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从看图作文入手,因看图作文中的图画已为学生提供了素材,只要学生有效的利用它,便能从中获得丰富的“语言”,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帮助学生从图画中获得信息,就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
2.观察生活
学生的习作素材源于生活,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但学生能接触到生活的范围往往有限。在当今社会人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急剧加强的今天,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学习。每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和“家中、路上、辅导班”的过程,很少有时间接触“外面的世界”。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灵感成为作文教学的前提。同时,帮助家长给孩子提供写作素材也是作文教学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呢?
(1)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一是要告诉学生光靠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其它感官也调动起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手指做,用大脑想……二是观察要做到多角度“点面结合”。
(2)教师应成为家长的“助手”。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但面对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辅导,许多家长会感到茫然。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一要给家长以合理的建议,让家长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有利条件。帮助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游玩,参加一些有益的家庭和社会活动,感受一下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大自然之美。二要教给家长帮助孩子观察的方法。观察生活依然不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不然孩子会有压力,将孩子的兴趣抹煞到萌芽阶段。要让孩子在无意中发现和感悟。
二、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
1.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来写
无论记叙多么复杂的事情,中心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阐述这个观点,又想说明那个问题,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指导学生习作时,先让他们写出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一段话中的第一句话,它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下面的几句话都是围绕中心句的意思进行写作的。
2.使用连接词,写好一段话
连接词在文章里的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文章变得通顺,条理清楚。特别在描写动作时,如果能准确使用连接词,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动作过程描述出来。
3.动静结合,写好一处景物
古人认为最妙的景色,要有其灵动之处,即有生命,有灵性,而这“活”与“灵”二字若是通过文字这一载体表现出来,主要的手段就是写景时的动静结合,二者是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你写出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在做风景画时,经常山有水相伴,月以云依托,这和写景的动静结合是异曲同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