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杰
【摘 要】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学内容导入的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很有帮助,下面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导入的方法:①复习导入法;②悬疑导入法;③诗歌导入法;④典故导入法;⑤实验导入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导入
数学课的导入设计,除了要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特点外,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有效的导入,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为本节课新知识做好鼓动和铺垫,为新旧知识搭好桥梁,顺利的牵引整个教学过程。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复习导入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使学生不会感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脱节,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紧密的链接。但是,要想使学生通过复习导入,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进行:
先让学生计算:①3+2=②(+3)+(+2)=然后再让学生计算:③(-3)+(-2)=④(+3)+(-2)=⑤(-3)+(-2)=最后教师让学生比较①题与②③④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通过复习小学的加法运算,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的过程来发展学生思维。
再例如: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平行四边形前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即可导入矩形定义;在平行四边形前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即可导入菱形定义;在平行四边形前加“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即可导入正方形定义。
二、悬疑导入法
教师提出带有悬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悬疑,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太悬疑,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适度,并善于引导,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第二课时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方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先对折一次,然后再对折一次,按着这样的方法进行下去,对折20次后,厚度就比30层楼房还高,你相信吗?”这时候有的同学半信半疑,更有同学已经开始动手操作,但是同学的纸张在进行几次折叠之后,很难再进行下去了,这时教师引导同学利用式子计算:
对折1次纸的厚度为:0.1×2=0.2毫米
对折2次纸的厚度为:0.1×22=0.4毫米
对折3次纸的厚度为:0.1×23=0.8毫米
……
对折20次纸的厚度为:0.1×220≈105米
经过计算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为本节的学习重点“底数大于1的乘方的运算结果增长的很快”做了铺垫。
三、诗歌导入法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很多流传的优秀诗词、歌曲、童谣等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时只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入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首诗,要求同学朗诵一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诗中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在增强人文意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四、典故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导入一些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平面儿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一天,欧拉静静地躺在床上思考如何能准确地表示事物的位置?这时,他发现了一只苍蝇被粘在了一张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了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用网格来准确地确定事物的位置呀!教师此时可以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
五、实验导入法
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效果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现象》时,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先对折,再打开,在折线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再沿折痕合上,压平,再打开观察,就会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这时学生惊喜万分,教师此时引入课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总之,在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精心设计,最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