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机遇与实现路径

2016-05-14 23:10陈建清
唯实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企业

陈建清

在继续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应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江苏带来的机遇

从本质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解决经济增长动力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对于江苏实现转型再平衡、加快推进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供给侧改革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的全面改革,是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深层次制度矛盾而推进的全方位改革。供给侧改革涉及针对主体的改革、要素的改革和经济结构改革。针对主体的改革包括创业就业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司法制度改革,通过对企业、政府、居民等主体的改革,优化配置各种主体权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要素的改革主要有科技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制度改革、信息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环境制度改革,通过要素改革,提高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针对经济结构的改革主要有价格制度改革、投资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福利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主要解决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随着供给侧改革大潮的涌起,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多年来难以解决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正在被逐一攻克,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重构产业科技创新链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机遇。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江苏已形成较强的供给能力,全省经济总量超过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4万美元,迈入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但也要看到,江苏供给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仍需提高,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中低端产品过剩和服务品质供给不足等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意见和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要求,着眼于提高江苏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实现“经济强”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是江苏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必将加快推进江苏产业创新载体、网络和生态建设步伐,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和创业型企业集群蓬勃发展,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

经济转型升级的多重机遇。供给侧结构的深刻改革,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多重发展机遇:一是去产能的机遇。出清过剩产能是决定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钢铁、石化、水泥、平板玻璃、造船、能源、纺织、机械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存在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较弱等问题。2015年全省钢材、水泥、平板玻璃、造船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69%、60%、60%,钢铁行业亏损面为33%,水泥行业亏损面为28.2%,平板玻璃行业的企业近一半亏损,造船行业利税大幅下降,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骤升。通过去产能,为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带来机遇,打造一批行业新的龙头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加企业利润。二是去库存的机遇。房地产去库存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江苏房地产市场总体企稳回暖,至2016年2月,全省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为23.6个月,但地区分化明显,13个省辖市中去化周期最短的约为10个月,最长的近47个月。通过房地产去库存,将有效释放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购房需求,带动医疗、教育等相关领域投资机会,提高租赁市场活跃度,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转用通道,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房企风险,稳定地产投资。三是去杠杆的机遇。据测算,至2015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43.5%,全社会杠杆率为260.8%,实体经济杠杆率达239.8%,这反映了目前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和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去杠杆有助于改善企业债务结构、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债务风险。通过去杠杆,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上市、私募股权融资、银行投贷结合、直接债务融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等途径,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国际经验表明,去杠杆的同时会增加新兴行业股权融资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TMT(科技、媒体和通信)、互联网、新材料、医药医疗、休闲服务等领域。四是降成本的机遇。成本高企是当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测算,2015年中国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主营收入达到85.68%。与国际水平相比,江苏省制造业成本优势明显下降。近几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连续下降,但企业成本指数却连年上升,严重挤压企业利润。降成本的重点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用工与物流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具体来看,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进,利好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等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利好高杠杆类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降低社会保险费,利好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利好服务业企业;降低电力价格,利好高耗能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利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五是补短板的机遇。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是影响江苏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的薄弱环节。通过补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应及时抓住利率水平和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强度,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建设,加强城际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加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和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建设。增加绿色投资,深入实施大气、水和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提升民生服务保障水平,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企业创新发展和提升产品品质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领域。经济下行期间,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不少企业感到力不从心。供给侧改革强调技术、产品、业态创新,给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倒逼企业把改善产品供给作为主攻方向,主动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能力,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产品能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倒逼企业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及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下气力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品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三是倒逼企业改进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研发设计模式,推广个性化和柔性化生产,构建虚拟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商业模式。

二、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总量性政策工具不同,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在于减少扭曲、改进机制、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聚焦准入和办事领域,放开准入、放松管制。凡是市场能调节、社会能承担的事务,政府相关审批权要坚决取消;将政府必不可少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根据实施能力和管理便利原则,在市、县(市)政府间合理划分并明确公布。继续大力削减审批事项,实质性减少行政干预特别是行政许可,对行政事业收费等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方便居民和企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二是切实放宽准入,引入竞争。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科技文卫事业单位改革,坚持机构改革与放松进入管制相结合。三是加快推进价格、税收、财政配套改革。理顺基础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从源头上对节能降耗形成长效杠杆机制;通过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在减轻税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同时,消除服务业发展的重复征税因素,提振消费;按照国家部署,推进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解决现实中基层财政困难、“土地财政”等问题。四是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商业银行社会资本持股比例,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融资体制,改进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或将现行的民间放贷机构合法化,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和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五是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决定的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大力促进人才、科技成果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有序流动。

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去产能工作。积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法规等手段和技术、安全、环保等标准,鼓励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以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工作,有效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满足新市民需求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城镇供应范围。以降低企业负债率、提高企业权益比重为重点,推进去杠杆工作。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金融全方位监管。从多方面入手,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清理规范各种涉企收费,研究精简并降低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费率等。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重点,增加有效投资,打好扶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推进创新创业。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创新需要以制度创新和运行机制改造作为关键性支撑。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加快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支撑。四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五是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六是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全社会氛围。

民营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以制度变革和政策优化举措,推进众创发展,从供给侧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一是明确将高新区、经开区、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作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发展众创空间,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二是推进众创集聚区建设。围绕科教资源密集、创业企业集中区建设众创集聚区。加快集聚科技咨询、天使投资、财务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创业服务机构,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三是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计划,采取“创投+孵化”模式,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全球眼光和大开放的思维,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构建产业新体系。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支撑,促进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应用,运用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生产线、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推进重化工业和出口行业的调整。二是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优先领域,支持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增材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创新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方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三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能级,培育特色服务产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市场咨询、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大健康产业、老年护理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四是以跨界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企业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