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汝汉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课堂提问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质疑和回答。
【关键词】数学;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改革课堂提问方式。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老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大多数提问缺乏科学依据,问题没有科学性,学生则没兴趣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课堂提问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有效性问题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提问准确而有效。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通过研究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提高教师们的提问的实效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还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提问要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机地联系本章节、本单元、本册、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体系的教学内容,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课堂提问之中,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吗”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数或两个数”;然后轮到第一个人说。这样反复轮流,但不可以连说三个数,最后谁先抢到“20”谁就获胜。你想获胜吗?你能否找到获胜的秘籍?试试看吧!学生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性大增,七嘴八舌的抢开了,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趁风点火:谁愿意和我比试呢?更激起了学生的雄心,纷纷起来和老师较量,可是接二连三的败北,他们不甘心的叹息着、争论着,互相支着。几个轮回下来,聪明的学生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谁先抢到2、5、8、11、14、17谁就能获胜,进而发现谁先说谁就赢,可见这个游戏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拉近了学生和数学、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创新思维的空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此时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协助,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不甘示弱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产生创造性灵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课堂提问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场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注重教师的表现,关注教师的授课技巧。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相应的课堂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由关注教师的表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成知识的自主构建是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难点。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数学的提问在引导学生學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注意方法技巧,学生便会对教师的提问不明其意或不知从何答起,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三、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问题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对待课堂提问,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