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挖掘人文资源的价值,实现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论文以马鞍山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采石风景区采石矾片区李白诗歌文化为例,通过资源梳理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规划发展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意在通过规划,抓住发展机遇,促进采石矶片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采石矾片区李白文化;传承;挖掘;文化旅游;
Abstract:With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how to better inherit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human resources,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ed by the city. As example of Li Bai's Poetic Culture in Ma'anshan Caishiji Scenic Resort, the Chinese National K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Spots, through the combing of culture resour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s, idea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plan development. All these elements aim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 Bai's Poetic Culture in Maanshan Caishiji Scenic Resort; Inheritance ; Exploitation ;Human Resources
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指以文化核心吸引力和内在价值为依托,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中贯穿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体验、感悟、沉浸的文化活动。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长期以来,根基于此的文化旅游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不仅是国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吸引国外游客的立身之本。作为拥有厚重人文资源优势,并以李白诗歌文化为灵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采石风景区采石矶片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挖掘其社会、经济、怡情、修身、教育、科学等多重价值属性,创新生活方式、消费热点、价值观念,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1.区位概述
采石风景区于200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由采石矶片区、濮塘片区、青山片区、横山片区四部分组成,总面积64.85Km2,是以诗仙李白为灵魂,集名山、名川、名人、名楼、名园、名寺为一身,自然山水与人文资源卓越丰富,又相得益彰的综合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片区是采石风景区的核心,位于城市主城区西侧长江东岸。是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荟萃之地。正如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所言,“国中园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绝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园者,独采石矶矣”。采石矶片区南接采石河,北连西山,东至205国道,西临长江,总面积11.68 Km2。核心景区为采石矶依附的翠螺山景区,面积76公顷。
2.采石矶片区的原生文化—李白文化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名谪仙人,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是中国诗歌文化杰出代表之一。他生性豪放,热爱自然,追求自由,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同时与采石矶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一生六十二载,七次游览采石矶,留下五十余首不朽诗作,如《牛渚夜泊怀古》《横江词》《牛渚矶》等。今天与之相关的遗存有太白楼(谪仙楼)、清风亭、衣冠冢、行吟桥、迎津渡、横江馆、怀谢亭、捉月台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的太白楼,和富有神话浪漫色彩“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捉月台。
对采石矶山水文化兴盛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大诗人李白。采石矶正是李白的探寻造访名扬天下,拉开了诗歌文化的大幕。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等众多诗人,纷至沓来,或触景思古,或登高览胜,行吟抒怀写下了近千首诗文,使本无生命的自然山水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属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自然山水意境之美和人文品格境界之美的完美融合。马鞍山人为了纪念弘扬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文化精神,自1989年起至今,已连续27年成功举办了李白国际诗歌节。
3.采石矶片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文化是采石矶片区乃至马鞍山市的禀赋资源,但这种资源优势对城市发展来说,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城市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在城市发展路径选择上,存在着注重第二产业,忽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弊端。马鞍山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性重工业城市,因钢立市、兴市、强市,走过了近六十年的辉煌历程。工业占比GDP长期居高不下,与之相比,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其文化旅游产业占比GDP一直在低端徘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2)在李白文化挖掘上,存在着认识不一、理念模糊、发展思路不明确的矛盾。李白是马鞍山的名片,是采石风景区的灵魂。恰恰相反,在城市文化挖掘上被忽视的正是李白文化,认为传统诗歌文化是阳春白雪,不合时宜,不好发展。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文化,是马鞍山人的骄傲和自豪,遗憾的是,他们不朽的灵魂仿佛是空中的云鹰,始终未真正地降临到马鞍山采石矶这块土地上。
(3)在诗歌文化发展上,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着眼前、疏长远的缺憾。马鞍山市非常重视对李白诗歌文化的宣传,年年举办李白国际诗歌节,2014年又被中国诗词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但迄今为止,与诗歌节相关的文化设施还没有,如诗歌广场、诗歌博物馆、诗歌剧院、诗歌文化园、诗剧演出等。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诗歌文化设施都没有,就像唱戏没有戏台子一样,“诗歌之城”从何谈起?
4.采石矶片区李白文化的挖掘
基于以上分析,采石矶片区李白诗歌文化的挖掘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摒弃观念束缚,突破思想樊篱;二要充分保护好现有景观资源,控制好总体发展规划(见附图1);三要励志于更大范围,更宽视野,更高水平上的创新。
基本思路:根基于李白的诗歌文化,不局限,也不能局限于李白的诗歌文化,是以李白诗歌文化为舞台,为号角的所有经典诗歌文化的大合唱,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个诗歌文化产业园新高地和示范区。
规划策略:依托核心资源,重构核心价值,打造核心品牌,成就城市梦想。将诗歌文化从内涵与外延、价值与需求、市场与特色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演绎展示,使其换发新机,成为可持续的城市文化。
位置范围:诗歌文化园位于采石矶核心景区翠螺山以南与采石河路之间,也可根据需要跨过采石河向南发展,规划用地80~150公顷。采石河改道取直后,现入江口将封堵填平与采石矶公园连成一体,将更有利于整个景区的规划建设。此位置背山、临江、枕河、面向长江公路大桥,是采石矶片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谋篇布局:规划建设两大功能分区,九个主题。
两大功能分区:一块是太白广场——围绕太白广场合理布置李白雕像、中国诗歌博物馆、诗歌剧院、诗歌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见附图2,图中雕像根据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钱绍武教授于1987年为采石矶公园所作李白雕像放大而成);一块是诗歌文化园——以古今中外著名诗人雕像、故居、重要生活片段、经典作品等素材,融入现代价值和旅游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选择性个性化地艺术再现,展现诗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九个主题:一是主题广场——太白广场(诗歌广场),诗歌节与重大文化庆典活动主要场所,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去处;二是主题雕像——大型李白雕像,伫立在长江岸边,以翠螺山为背景,是整个景区的视觉中心;三是主题会馆——中国诗歌博物馆,国家级文化建筑;四是主题诗歌剧院——城市地标性文化建筑之一,为旅游提供大型诗歌演艺及各种文化活动演出;五是主题文化园——中国诗歌文化园,通过情景化、娱乐化、互动化等多种文化体验将诗歌文化融入到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在唐诗名人园规划设计中,将重点布置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韩愈、欧阳修、李商隐等文化园,形成以鉴赏品评、感悟沉浸、吟诗创作、纪念宣传、休闲娱乐为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六是主题演艺——大型诗歌演艺晚会,类似于巴黎红磨坊等经典演艺,成长为国际性文化品牌,让中华民族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七是主题酒店——太白酒店,集住宿、会议、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创作体验等功能为一体;八是李白诗歌大赛——可结合李白国际诗歌节,联手《诗刊》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举办国际级诗歌大赛及其他诗歌文化活动,一方面缅怀已故伟大诗人,一方面嘉奖当代诗人与诗作;九是主题诗刊——李白诗刊。
诗歌文化园,在空间序列上,是国家重点文物太白楼的延续发展,在精神内涵上,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展示升华;
诗歌文化园建成后,我们的诗歌节就有了舞台,所有的新生力量和那些漂泊的伟大诗灵也有了家有了归宿;
诗歌文化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和广大诗词爱好者的钟情向往之地、理想抱负这地、想象思考之地。
诗歌文化园建成后,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有利于城市文化产业的聚集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诗歌文化园建成后,将精心组织一台集诗歌与现代歌舞相结合的演艺供宾客观赏,让经典演艺造就名区文化旅游。
5.结语与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正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强盛的血气和命脉。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前全国人民,在迈向“双百”目标和中国梦的征程中,坚守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保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已显得特别重要。
从经济转型和文化旅游来看,人文资源的价值远不止于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就业岗位的增加。而是从人的更加全面需求的角度,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中贯穿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体验、感悟、沉浸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活动。
从采石矶片区来看,人文资源和自然山水丰厚卓越,交相辉映,各领风骚,具备了后势发展的优势。但限于认知,在该片区总体规划与项目谋篇布局上,本文仅仅从诗歌文化一个方面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和思路。为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这正是本文的责任和使命之处。
参考文献:
[1]卞建秋,谢红心.马鞍山文史简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09)第1版
[2]采石风景名胜区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