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西群
【摘要】2013年12月26日,徐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对“学讲计划”做了详细阐述:“课堂上以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组反思为主”,教师从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助学”者。教学环节的调整和师生课堂角色的转变,势必引发评课理念的变革,评课理念的变革势必影响“学讲模式”的落实和推广。针对评课,笔者结合自己近年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案例以及引发的思考。
【关键字】评课 ;案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评课
“学讲模式”是一种“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它颠覆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时间由学生主导,教师成为助学身份。“学讲模式”下的评课活动也必将为教师的成长尤其广大年轻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评课,评什么?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无外乎评教师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教学重难点的体现与突破;教学环节的实施与衔接;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教师的课堂氛围的调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生之间的配合及教学效果等等。
通过不断的学习“学讲模式”和积极参与,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学讲模式”下的评课不再局限评教师怎样教,更倾向于评学生如何学?具体包括:(1)参与性:看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2)合作性:看课堂师生信息的交流和反应,小组合作的氛围和效果、生生合作的方法和技能。(3)思维性: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看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解决问题。(4)情绪性:积极的情绪能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质量和
效果。
二、案例
近日有幸参与教育局组织的校长评课活动,听到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课上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吟唱《清平乐〈村居〉》,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合唱,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美的熏陶,结果全班学生唱的声音没有老师一个人声音大。老师询问学生:“老师唱的好不好?”同学们说“好!”老师又问:“同学们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体会到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了吗?”同学们说“感受到了,体会到了”。学生是真的感受到了还是被和谐了呢?是曲高和寡了吗?是老师借此展示自身音乐的天赋,还是老师高估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词人产生共鸣?
还有位教师在市级的公开课上教授《天上的街市》,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畅想美好的明天,说完开始播放背景音乐,等了大约半分钟,录像就是不出声,此时教室是一片沉寂,老师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如果是您碰到类似的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只见这位老师机智地说:“同学们!用心想一想,现在为什么这么静寂呢?”此时同学们也都窃窃私语,这时有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美好的明天总不是轻易来到的,让我们在静寂中憧憬美好的未来!沉默了大约二十秒钟,音乐开始响起,一次教学的偶发事件就在师生机智的言语中化解了。
三、思考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首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评,在罗杰斯的理论中,教育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需要真情、诚实、率直、坦诚。一个真诚的教师,不藏在防卫机制里面,而是以一种真面目、真感受与学生交流。由此,我想到了学讲模式的新理念:先学后教,自主先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教师事前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最后让学生感受到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有了对内容的理解,对词人表达感情的共鸣,相信课堂就少出现或不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何灵活机敏地处理,无时无刻不在不在考验着课堂上师生的智慧和能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大脑,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评课后不能一评了之。在评的同时,我们应该自问:假如我上这一节课,我会怎样设计?同样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去突破?课堂上遇到的突发情况,师生该如何化解?相比较而言,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怎样的理念?他使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有怎样的依据?这样的比照式反思,不是为了寻找同行的教学不足,而是为了高高在上的教学理念早点落地生根,成为每位老师的自觉。由此,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被称为“遗憾的艺术”的课堂教学就会少一些遗憾,或许没有了遗憾。
总之,“学讲模式”下教师如何评课?最重要的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设计教案立足于学生,走进课堂发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要让“和谐”代替了真诚。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