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成
摘 要:主要从体验生活,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地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采用主题模式,进行单元教学,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方法初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形成的课程。它主要在小学阶段高年级中开展,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责任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实践出发,体验生活
生活的体验导致学生品德的形成,真实的生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在教学中应注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促进他们全面、良好地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增加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增长见闻,开发兴趣,拓展知识。道德是与生活密切接轨的,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再有意义,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与学生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从心里打动学生,引发他们真正的道德情感,真正地产生道德认知,而这些源于生活的实践、认知,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
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脱离了生活,品德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抓住事情的真实之处,通过真实的感受,发自心灵的感触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二、探究应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去深入研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热情,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组织的活动中要坚持一些原则,保持高热情、高效率。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看似在热闹地探讨,实际上不乏有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凑热闹,出工不出力”。这样小组的讨论将会因此而变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讨论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标也将变得漫无目的,还因此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地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堂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策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进行好每次活动,提高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发展主题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参与、认识能力在本次新课改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新课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社会课程更加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适应能力,更加强调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己,而这与传统课程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进行实践、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让学生了解的方面,我们只需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事实就足够了,所以,往往直观的认识反而要比理论化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不管如何,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我们要采用主题模式,进行单元教学。
教材的编排采用主题单元的模式,按照总—分的形式进行,每个主要主题下分若干个次级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不要机械式地教学,对教材统整,可以部分颠倒或整合。
四、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吸收老师教的知识,老师的教学内容需要阐述,这样双方的思维就要进行密切的沟通、碰撞,新的问题就必然会产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剖析,从而达到上述的状态,这既不能由老师预先设定,又不是学生能自主决定的,这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适宜的教学节奏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现实却并非如此,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负荷量太大,学习任务重、负担重。这样紧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高度紧张,单调而机械化,很容易产生疲惫、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本次课改中品德与社会主张在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体验和实践,以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选择更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总之,品德与社会具有的活动性极强的这种性质使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等的限制,也应以更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充满热情地投入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的目的,教师在活动中的策划和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也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真正目标才能圆满地完成。
参考文献:
江美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方法初探[J].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