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永宽 兰应飞
作者简介:骆永宽(1990-),男,汉族,广东惠州,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
兰应飞(1987-),男,湖北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两岸高等教育政策。
摘 要: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两个周期的系所评鉴中,CIPP评鉴模式一直贯穿其中。CIPP模式具有系统性、兼顾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CIPP运用在系所评鉴的过程中,对系所发展的各方面均有系统的评鉴问题设计,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
关键词:台湾;CIPP;系所评鉴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78-01
一、背景介绍
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社会对大学的最殷切渴望。台湾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教育工作中引入评鉴机制,随着《教育基本法》《大学评鉴办法》等法令的出台以及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台湾评鉴协会等机构的成立,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已经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系所同意于专业一词,系所评鉴即为大陆的高校专业评估或者专业认证。尽管每个系所设立之初都经过严格的审查,但是系所设立之后的运作和发展能否维持原先设立的宗旨,在教学、师资、课程、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和目标,都需要加以考核监控。新世纪现已进行到第二轮全面性的高校系所评鉴,在这两轮的评鉴过程中,CIPP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评鉴理论或者评鉴模式,一直被贯穿在整个评鉴过程中,研究CIPP评鉴模式与高等教育评估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CIPP评估模式
美国学者Stufflebeam创立了CIPP评鉴模式,1985年《系统的评鉴》中,将CIPP定义为:“评鉴是一种划定、获取、提供描述性与判断性资讯,以便指导其决定、符合绩效责任的需求,增进对研究现象的了解的过程。这些资讯要涉及某些受评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与优点。”
背景评鉴(context evaluation):找出机构、方案、团体或个人所处的地位、环境及需求,提供执行的方向。针对评鉴对象的状态,找到优势与缺点,诊断问题以求改善。输入评鉴(input evaluation):确定如何运用资源来达成方案目标,估算并且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说明方案的设计和延续性。考量环境限制、可用的资源,协助受评对象认知各种需求和环境,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过程评鉴(process evaluation):持续地检视计划的实施,提供计划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关于活动方案的反馈,以便更加有效管理资源。另一方面,提供修正计划的方针,完善最初的计划。结果评鉴(product evaluation):测量、解释和判断方案的达成度,比较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包括检视方案的效果;确认达成的预期效果;提供是否继续、修正、终止的资讯等。
三、台湾高校系所评鉴的发展与实施
第一阶段:1975~1990年的学门评鉴。台湾教育部组织,对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牙医五个学门就行评鉴,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系所的教育水平,帮助学校改进。随后扩大到以学院为单位的评鉴,不仅包括教学评鉴,还包括研究与服务在内的综合评鉴。第二阶段:1991~2005年校务评鉴。台湾教育部委托一些专业学术团体对12所公立大学和24所私立大学进行中程校务发展计划访评,用以参考大学预算经费额度的分配。第三阶段:2006~2010年第一轮系所评鉴。台湾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评鉴中心进行办理,五年一个周期,评鉴全台湾79所一般大学校园的1908个系所,将评鉴结果作为教育部门核定系所招生名额调整的依据。评鉴的目标是确保系所能够提供学生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第一周期评鉴中,86%的系所获得“通过”,其他则得到了待观察和未通过。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第二轮系所评鉴。预计到2017年将完成83所大学院校的评鉴,考察的重点从第一轮的输入层面转变到强调过程与产出层面,以研制一套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机制作为重点,强调学生本位的绩效责任。
四、对CIPP模式下系所评鉴的优劣评价
(一)突出了评鉴活动的发展性功能
传统的教育评鉴观念认为评鉴是以检测、诊断、筛选为手段从而达到验证目标和分类分等的效果,CIPP模式不仅没有忽视总结性和诊断性的评鉴功能,更重视评鉴的形成性功能。因为CIPP评鉴模式把评鉴活动作为系所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在系所教育活动、行政工作的始终,时刻都要考虑为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CIPP还将目标评鉴纳入到评鉴活动之中,评鉴目标的合理性保证了为了方案及努力的正确性。
(二)评鉴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虽说CIPP模式适合各种类型各层次的教育评鉴,但是需要大量的信息的配合和充裕的经费以及技术支持,因此资源耗费较多,若缺乏制度化的持续的评鉴,容易半途而废。在CIPP评鉴过程中,由于注重的是描述性的信息,评鉴人员的职能也主要是按照决策收集、分析、报告相关概括性的资料,那便可能限制了评鉴人员的能动性,降低了评鉴人员的作用。
五、未来的展望
CIPP过程要更加注重评价人员自主性的发挥,应更加注重评鉴人员的价值判断,提升评鉴人员在评鉴活动中的作用。系所评鉴的发展越来越提倡自我评鉴,而负责高校系所评鉴的高教评鉴中心也将慢慢地转变角色,由原来的评鉴者转变为评鉴的评鉴者。这样的发展趋势也对高校系所自我评鉴的资质、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应该主动积极地学习、提升自我评鉴的方法和能力,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系所自我评鉴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莹.两岸四地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2010.
[2]曾淑惠.教育评鉴模式[M].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
[3]游进年.CIPP模式在台湾省国民中学训辅工作评鉴应用之研究——以宜兰县为例[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9.
[4]黄光熊.CIPP评鉴模式之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3.
[5]柯莉群.台湾大学系所评鉴的特点与不足[J].理论研究(1期6-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