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把数学与思维看成一体。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其实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逻辑推理整合演绎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小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进行解析,探究小学数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诠释小学数学阅读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一、概念诠释
数学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体现为:(1)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2)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3)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4)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数学语言是由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一系列组成,所以,对数学题进行阅读时常要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日常评卷和批改作业中,我们经常听到同行老师说:“唉,这么简单的题竟然又做错了,真是太马虎了!”我就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在考试和做作业的过程中出现这么多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呢?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细致观察每个学生,发现有些小学生在解题时,习惯依据平日解题的经验,没把题读完、读懂,就草草把题做完;还有在读题时,根据自己的感觉加字、漏字,没有注意到关键词,把题目的意思理解错了,题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对了。但在评阅时老师把题目准确地读出来,有时甚至刚读到一半时,就会听到有学生说:“哦,坏了,我把xx给弄错了,或者xx我没看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深思。
1.小学数学阅读现状
在日常小学数学学习中,大部分老师会把教科书中的考点给找出来,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觉得自己无需研究数学教科书,因为这是数学老师的事,小学数学学习绝大多数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认为自己只要听懂课就够了。所以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听,整本书讲完后,小学生能掌握得却很少,而老师也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教师讲了一大堆,而学生却理解掌握得很少,教学学习效率质量低。
如何解决以上所述问题是当务之急,笔者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渐理解数学用语,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
2.培养兴趣,改进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反应快、思维敏捷的高素质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不是天生的,需经过长期的训练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坚持不懈地训练。
例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例题“小红有13枚小红旗,小强有9枚小红旗,小红比小强多几枚小红旗?”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依据题意用学具摆一摆。(用圆卡片表示小红的13枚小红旗,正方形卡片表示小强的9枚小红旗。)然后,老师指引小学生用圆和正方形表示小红旗,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得到提高。
3.转换角度,拓展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陈桂英.试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
[2]魏为升.数学阅读材料的功能和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作者简介:吴旭敏,女,1989出生,本科学历,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星辰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