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6-05-14 13:40卢素琴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问题突破口问题设计

卢素琴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如何使问题最优化是最关键也是教师最关注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找准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注意主问题与子问题相结合,把问题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联系学情启发学生提问。

关键词:语文 问题设计 突破口 主问题 子问题 学情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现代课堂都离不开“提问”,“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没有问题,就没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本文就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找准突破口

好的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驭十,提挈全篇,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对课文作深入研究,找准突破口。

1.可以从题目入手。俗话说:眉目传情。有的文题是全文的眼睛,甚至灵魂,能传达和暗示许多信息,体现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提领而顿,白毛皆顺”。

例如《归园田居》这首诗,可以启发学生找出题眼“归”字,然后让学生围绕“归”思考讨论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认识到这首诗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夷仕途而归田,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愉快心情。全诗情景交融,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表达对污浊的官场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样,围绕“归”字四问,学生很快能了解诗歌主要内容,理清结构脉络,把握思想情感。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这“归”字四问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2.可以从文中关健字、词、句入手。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准确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情感。

例如《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这篇写人的散文,可以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敬仰的原因,学生阅读全文后会找出是文章结尾两句“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变化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这是对蔡元培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主题。文章无论是叙述蔡元培的事迹,还是议论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这个主题贯穿始终。所以找到这两句,理解这两句,其他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3.从文章的矛盾话语入手。有些文章会用一些表面看似矛盾的话语来体现作者内心深处强烈的或复杂的思想情感,突出文章的中心,字面看矛盾,实际上统一。因此,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果能从这些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及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

例如鲁迅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这是鲁迅写于“三一八”惨案后的一篇杂文。全文七个部分自始自终都贯穿着言与不言这一矛盾。作者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要说的话”,但却又多次表示“无话可说”,这从文字表面看是矛盾的,但从深层含义看并不矛盾,而是恰恰体现了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织,正是借助这样的矛盾传达出现了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情感。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①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③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④我也是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⑤我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⑦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⑧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为什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无话可说”?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不仅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还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对爱国革命青年的哀悼、颂扬,对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文人的揭露、控诉,对庸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体会到了贯穿全文的强烈的悲愤之情。

4.从鲜明的对比内容入手。有些作家喜欢运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主题思想。比如《过秦论》,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中心论点: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最后自然推出文章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而,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

5.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和智慧,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在文学创作中,有作家也会运用留白的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有些课文中,这些留白会给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抓住这点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想象补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药》,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夏瑜坟上的花圈是谁放的?怎样理解?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结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后会有什么反应?她会改变爱慕虚荣的性格吗?此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的理解。

当然,突破口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地方,教师需要认真揣摩,找准突破口,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意主问题与子问题相结合

对于较难把握的课文,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及与主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信息,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其有话可说。主问题与子问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梦和泪》一文,可设计主问题为“冰心有怎样的伟大人格?”然后依次讨论下列子问题: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冰心的伟大人格?②这些材料哪些是作者的亲历和见闻?③哪些是作者转述冰心所讲的内容?④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表现了冰心的什么特征?⑤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⑥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表现了冰心的什么特征?⑦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至此冰心的伟大人格已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目中,文章的中心脉络也都一目了然了。

又如苏轼《赤壁赋》一文,在学习第四段时,可设计主问题为:作者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子问题为:①能否用两组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②作者用水和月作比喻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如果只有主问题,学生回答时会有一定难度,不知从何说起,无所适从,但辅以两个子问题就化整为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讨论话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学的原始出发点。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在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一空间里遨游,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这个桃子不是轻易地一伸手就得到,需要费点力气,跳起来才能摘到;但又不是太高太远,怎么跳也摘不到。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或太易。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已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融入问题设计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启发学生提问

从目前的课堂问题设计来看,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全、不准,问题的质量就会打折扣。因而,优质问题的设计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而应该源自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由学生主动阅读、及时提问,共同讨论解决,以此为基石形成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工贸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主问题突破口问题设计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寻觅解中考填空压轴题的突破口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