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娣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随着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情境创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一、创设数学情境的要求
1. 紧扣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目的是为了快速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创设情境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而且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这一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 具有思考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状态。
3. 把握年龄特征
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悬念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如在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形如:25×4、25×16、25×12、25×24、25×36的算式,教师口算,与学生进行计算比赛,教师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结果。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老师你究竟有什么‘招,算得比计算器还快?”教师抓住这一时机:“算式‘25×4=100是算得又准又快的关键,请大家仔细观察、找一找其他算式里是怎样藏着‘25×4的?找到了奥秘你就能揭开老师口算的绝招。”在案例中,情境并没有直接揭示所学数学知识,而是借助情境所蕴含的的数学信息,目标明确的教师引导语把数学知识揭开了一个小口,引发学生朝着探索的方向主动思索、主动探寻,主动获取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故事、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境创设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要生动、奇特,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创设小游戏、故事、动画、闯关、完成任务等活动。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容易被情节、故事所吸引,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情境图编成一则小故事,或创设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动画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以利于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操作、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
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的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教师演示并质疑,然后让学生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学生不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很自然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的直接灌输知识理解得深刻,记忆更牢固。
4. 创设生活、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可以让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尺设计一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或根据中国地图测算一下自己所在城市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到北京旅游;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设计电视机罩和洗衣机罩的制作方案,并将所需面料的多少及预算的价钱以活动报告的形式成交上来。通过这些现实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知识。
在教学情境设计中,我们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有趣、新颖、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出类拔萃的灵性得到释放,才能使他们的智慧火花得到尽情的绽放。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