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图书馆战略转型和发展研究

2016-05-14 05:41吴觉妮
现代情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战略转型十三五互联网

吴觉妮

〔摘 要〕“十三五”期间,图书馆面临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网络环境和服务环境等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全新环境要求图书馆必须顺时而为、创新思路、抢占先机,实现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本文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环境的客观要求,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未来5年图书馆的主要转型方向。就如何实现转型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十三五”;图书馆;战略转型;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6-0128-05

〔Abstract〕“13th Five-Year”period,the social environment,humanistic environment,technology environment,network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that affec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will be greatly changed.The new environment will require the library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tren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changes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law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librar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in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in the future five years.On how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it made a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and research,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Key words〕“13th Five-Year”;library;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十三五”期间,图书馆面临的发展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发展对图书馆提出新需求;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给图书馆带来新压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工业4.0将促进图书馆发生新变化;而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将有新期待。另一方面,图书馆未来事业发展和内在变化驱动将完善一系列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新管理策略和新服务;特别是用户对“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服务、智慧服务、个性化服务、交互信息服务、嵌入式知识服务等会有新期盼;馆员对图书馆未来环境、作用、地位、形象、影响力等会有新定位和新追求。为应对未来新环境,充分彰显图书馆的作用和价值,图书馆必须全面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1 由传统图书馆向互联网+图书馆转型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相互交叉融合的复合图书馆时期,图书馆步入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必须实现向互联网+的转型。图书馆的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和互联网思维,是图书馆未来生存的主要形式。其核心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使传统图书馆通过管理升级、服务升级、智能升级等方式,通过开放连接、协同融合、智慧互联,通过优化管理与服务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运行模式,完成图书馆的行业升级和转型。进行互联网+图书馆建设,要充分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图书馆是实现互联网与图书馆事业、知识信息服务等的融合创新,是它们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图书馆要借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和综合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展示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充分体现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体现图书馆对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保障作用,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的基本要求;第二,依托互联网使各图书馆、各信息机构相连,通过大数据完成各单位间信息交换,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有效改变信息的闭塞与孤立状态;第三,互联网+环境下,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提供,所有的资源和服务也都可以打包成云服务的形式体现;第四,互联网+环境的图书馆要积极运用云服务、大数据、智能化、知识连接、知识嵌入技术等,保证服务项目齐全、内容丰富、信息资源完备、资源无缝连接、切入和转换快、网络界面友好、网络环境稳定且交互性强、用户参与度高,更是整合和提升图书馆的网络服务项目、网络服务平台和网络服务理念,符合国家互联网+战略要求,实现与国家互联网+环境的有效融合,成为国家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互联网+的图书馆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就如同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教育+互联网有了在线教育等,推出具有图书馆行业特色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完全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重组、数据共享、所有资源和服务上线、系统和平台跨界融合,使图书馆进入新业态。

2 由复合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

复合图书馆虽然部分整合了数字技术、数字资源、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和移动技术等,提供了相关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但无论高科技运用、自动化程度、人性化彰显,还是交互、融合,都需要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图书馆转型。

智慧图书馆是我们利用信息化技术等努力构建的新型图书馆,是数字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延续整合与升华[1],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等基础之上的,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等多重特征的高级图书馆,更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存在方式之一。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智慧系统、智能设施和智慧服务,它在系统构架、数据采集、信息存储与处理、关联性等方面与数字图书馆等有很大的区别,其建设需要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全面感知、智能信息过滤、交互、ICT技术等,注重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特征,无缝发现和及时获取知识及学术信息,利用新技术有效地提供优质服务。它构建于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之上,具有更加人性化的理念,充分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的交互方式,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而实现的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管理。从长远来看,它将打破传统图书馆在物理上的时空限制,实现人、物、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海量信息在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上的聚合、优化和推送,并催生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服务模式,抢占信息服务的制高点。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的自适应服务,无处不在的移动、自主设备支持,响应式、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等将常态化,自动参考问答、个性化推荐等技术的广泛采用,立体互联、全面感知、智慧便捷和绿色发展等特性将更加显著。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远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智慧图书并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五大要素:优质、多元、高效的资源,精准、便捷、智能的技术,智能、泛在、感知的服务,敬业、专业、创新的馆员以及乐用、协同、敏锐的读者[2]。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从现在开始,就要科学规划、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目前国内已有图书馆在先行先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不错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安装了RFID智能标签,引进了基于Primo的知识发现平台以及LibGuides系统,并通过手机、iPad和信息共享空间等设备和设施,将分布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共享;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以智能手机作为读者服务的主要载体,利用Wi-Fi、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感知和定位读者,利用RFID技术感知和定位图书,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无缝链接[3]。

3 由PC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转型

由PC互联网时代升级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时代的趋势[4]。2014年,美国首次单独通过APP到达互联网比例超过PC介质[5]。在中国,据CNNIC发布的第36次调查报告披露,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提升至88.9%[6],手机迅速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上网终端已由PC端发展到移动端。未来,iPad、iPhone、可穿戴设备等虽都是运行的移动设备,但用户在iPad上使用浏览器的频率更高,而iPhone用户则更钟爱各式各样的APP,他们已习惯从消费到办公的过程中使用这些APP访问互联网。这种迎合需要的趋势正迅猛漫延到整个世界。这说明我们已由PC时代步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实现向移动图书馆的转型。

移动图书馆首先要重点开发相应的APP系统软件和平台,处理好影响APP应用的跨平台性、图书馆合作性、资源集成性、功能完善性和服务利用性[7]五大因素,完全实现用户和读者利用APP接入互联网的模式,并提供足够多的相关服务项目和内容。第二,未来图书馆APP要解决跨平台性差、应用单一、适应性差、合作性差、资源少的问题,全面实现在线全文阅读、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和网络资源搜索、获取等功能,实现它的通用性、开放性、集成性。第三,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特别要有功能强大的共享体系,更多地接入共享云服务的区域和行业,能满足用户的全时空、全时段、全方位需求,保证用户的满足率、满意度。第四,可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的系统对接,实现用户个人信息管理、图书馆基本服务信息获取、馆藏资源的检索、与馆员互动交流等,提供最基本的馆藏资源的查询、续借、预约、证件挂失、申请个性服务、发布公告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并为用户提供到期提醒、畅销书排行榜、新书推荐、问题咨询、新闻通知等内容。

4 机构知识库建设由初、中级向高级转型

机构知识库建设不仅充分体现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种基于开放的理念,更是图书馆新型知识组织、传播与服务的门户,为用户提供知识获取、知识管理和知识应用的系统。机构知识库能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凸显图书馆的专业化知识服务价值。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概念早在2002年就被提出,最近几年发展很快,截至2014年11月1日,OpenDOAR收录机构知识库2 728个,ROAR收录机构知识库3 216个[8]。目前,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平衡。在地区中,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北美洲、亚洲;其中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最多,而且质量最好,中国大陆还没有排名前200位的机构知识库。二是应用软件数量增长迅猛,仅Open DOAR所统计的就达150多种。三是大多数国家对机构知识库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第四,中国大陆的机构知识库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其影响力远远不及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虽然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是仅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既没有完备的体系,也没有成熟的支持政策,建设水平亟待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重点针对所使用软件平台种类及功能单一、缺乏个性、资源类型和服务功能有限、本地化程度低、没有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更深入挖掘、不能满足用户的研究和创新性学习需要等问题;解决好机构知识库与开放存取、数字图书馆、学术交流、数字空间、数字化资源库、知识库和学术图书馆等要素的关系问题;解决多数机构知识库的目标、功能和服务仍集中在文本和准文本的知识内容上,必须支持非文本信息的问题;解决好版权问题以及剽窃学术成果的可能性;避免机构知识库中的引文的优势不能有效体现的问题,无法吸引相关领域的学者去利用知识库的问题,软件和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也只有制定出适合我国机构知识库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政策体系,进行软件的自主开发和购买的有机结合,完善资源存储类型,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应具备引用链接服务,嵌入式科研服务和学术交流服务等功能,真正支持知识创造、知识管理,才能有效促进中国图书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

未来,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要从现在的初具规模、价值和优势初显、趋于稳定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变,机构知识库事业也逐渐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建设方向转变。世界各国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在未来几年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从美国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得到了公共科研资助机构的大力支持可以得到证明。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2013年2月发出指令,要求所有研发资助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机构都应要求资助项目所发表论文在发表后存储到机构或领域知识库、在不超过发表后12个月内实行开放获取,诸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等都要求教师把已发表论文存缴到本校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9]。

5 由基于馆藏的文献服务向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转型现在,社会已经快速步入大数据时代,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研究显示,全球电子数据的存储量会从2011年的180万PB上升至2020年的35ZB[10],数据类型也由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转向更多的半结构化HTML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本、音视频)。大数据也在改变图书馆及其业务功能、技术体系、人员、服务和管理。未来图书馆基于传统馆藏的文献服务将由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知识服务所取代。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通过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用户利用图书馆设施、资源和服务,对用户信息和日志等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掌握用户的群体类型、需求倾向、信息行为和阅读习惯等,以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专业服务,它是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首先要建设开放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搭建良好的数据储存平台、大数据采集平台、大数据组织平台、知识发现和用户体验平台,需要重视数据分析,特别是对书刊借阅或预约数据、电子资源使用状况数据、科技查新数据、文献传递数据等的分析,从大量数据中得出有规律性的、潜在的结论,帮助图书馆确定知识服务的重点和方向。其次,对用户的科研创新合作过程和合作交互型知识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用户提供数据访问、保存和咨询服务,积极介入用户的科研活动,制定了解、获取和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完整方案。第三,要积极面向社会、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开展数据服务,要准确了解它们的服务需要,通过信息的产—供—销的联动关系去挖掘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东西,以便通过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帮助它们积极应对未知的危机与挑战。为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的新兴业态壮大、新产业增长点的打造、创新环境的创造、产业智能化的支撑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嵌入式的、协作化的知识服务[11]。

6 由颠覆性时代的被颠覆者角色向颠覆者角色转型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破坏性技术”和“颠覆性趋势”正在极大地影响着、改变着和颠覆着图书馆。其实,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颠覆被颠覆的世界,要么你是颠覆者,要么你是被颠覆者,胜者为王。图书馆如果仅做一个消极被动的“被颠覆”的角色,而不是颠覆者,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边缘化,被其它知识机构所取代,乃至慢慢消亡,退出社会舞台。所以,图书馆任何时候都不要消极等待,坐以待毙,要勇做颠覆者。

要成为颠覆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观念更新,具备迎接变革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更加主动地把自己塑造成颠覆者,有意识地去引领和创造未来,驾驭变革,才能最终掌控自己。其次,要正确理解“颠覆”。长期以来,图书馆也一直在自我颠覆,我们由以收藏纸本图书为主,演变为今天把电子报刊、数字文献、网络信息和各类数据纳入馆藏,未来图书馆甚至可不用过多考虑载体,只关注知识内容、知识服务和用户需求,图书馆可以变成“虚拟空间”、“知识空间”乃至“无纸图书馆”、“无人图书馆”。第三,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未来图书馆的颠覆性作用,认识到技术已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角色,要从信息技术的工具论者转变成本体论者,做技术的掌控者、推动者、引入者和实践者。第四,要领悟颠覆技术的力量,要认知图书馆与技术的密切关系,Web2.0刚刚起步,Lib2.0就有了年会;移动互联网才初见端倪,大量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就纷纷出笼;之后又是云计算、资源发现、大数据、关联数据,基本上IT界的热词无一能逃脱图情界的追逐[12]。第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人类所产生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知识数量呈现出几何级增长,这个趋势也直接影响到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知识服务者——图书馆。第六,要学会引领知识的存在、组合和再生,要改变知识管理、揭示、评价的现有规则和约束,制定知识挖掘、发现、揭示的新途径,制定知识出版、发布的新平台,制定知识评价的新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统领者”、“主宰者”。当然,这需要大智慧,需要图书馆界出现一批能“左右知识”,能“统领知识”,能制定新知识“游戏规则”的领军人物。第七,必须高度关注可能的破坏性或颠覆性趋势,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领域的趋势,主动利用这些趋势来进行战略性创新。不同的图书馆在寻求“破坏与颠覆”时应有不同的战略方向,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就设想通过战略创新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与突破,尤其是集成海量数字资源、依赖灵活分析计算、嵌入个性化创新过程、支撑知识发现与情报计算[13]。

7 使命、角色和评价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7.1 图书馆发展定位要转变

首先,从根本上放弃资源决定服务、服务决定需求的旧理念,树立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服务决定生存的新观念。形成一个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服务为支撑,以智慧服务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保障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其次,要为提升全民的创新创业水平、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文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供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根据社会、市场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推出基于用户创新创业需求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为大众的“创客”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第三,在履行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交流中心、学习研讨中心、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心等职能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研发创新服务中心、智慧社会支持中心、自主互助学习中心和文献收藏展示中心建设。第四,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知识化、服务方式的网络化、服务手段的智能化、服务空间的虚拟化、服务场所的泛在化和服务效果的满意化。第五,不要满足文献采购者、收藏者和推送者的角色,把面向教学、科研和生产等的知识支持和嵌入服务列为未来的工作重点,全面支持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效发挥。

7.2 图书馆馆员角色要转变

第一,馆员角色要学科化,学科馆员要专业化,学科服务要常态化。学科服务要积极借助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平台、知识发现系统和引证分析系统等开展工作,通过学科服务的成功案例、模式和经验的交流、推广和相互借鉴,提升学科服务水平;通过加强对用户的信息采集和信息需求分析、信息行为分析等,提升信息推送的质量;通过监测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发布学科发展报告;通过开展人才评价研究、跟踪学科排行榜、学科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与规范研究、学科竞争力分析、科研影响力评价、学科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分析等,拓展学科服务范围,向用户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支持;通过增强知识组织、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能力,探索面向未来的学科服务方向,实现图书馆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充分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由传统的文献类信息产品服务者向知识和信息内容服务者转变。在文献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海量信息开放获取的未来,用户所需要的已经远远不是具体文献的检索、获取和阅读,而是在海量数据基础上的探索、发现和分析的支持。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传统的资源和服务将使图书馆逐渐丧失用户、失去价值、步入危险的境地,所以我们要在信息资源的知识化组织与集成化关联上进行突破,支持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发现;我们要在知识资源的计算化、战略化分析上进行突破,支持科技规划与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计算[13]。

7.3 图书馆的评价体系要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已不能有效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和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未来需要做根本性调整。要把以评价传统图书馆的强调输入和规模、设施和条件、资源和数据等向评价现代图书馆的输出和成效、推送和服务、用户满意度和认可度转变,即要由评价硬件向软件转变,由评价收藏向评价应用和服务转变。评价体系要充分体现出图书馆对社会的贡献,对提升国民素质的影响,对区域建设的服务,对就业、工作、科研的作用,对项目立项和奖项的影响,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对科研产出率的贡献,对教师教学的支撑,对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展嵌入式服务、交互式服务的效果,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度等。

8 结束语

大数据、云计算和通信网络的特征与优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面对网络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来袭,图书馆应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尽早调整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提高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建立复杂、规模庞大的数据库群为基础,以高标准、高技术地深度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手段,以提出科学化、合理化的战略转型目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面促进图书馆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2]陈远,许亮.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5,(8):4-9.

[3]康晓丹.构建第三代图书馆的技术思考——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78-80.

[4]赵赛坡.移动互联网趋势:平板消亡、APP当道、情境计算[EB/OL].http:∥tech.163.com/14/0508/07/9RN5JFGB00094 ODU.html,2014-05-08.

[5]搜狐财经.移动互联网里程碑式的事件:美国APP流量首次超PC[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40313/n396550822.shtml,2014-03-13.

[6]新华网.中国网民达6.68亿人 手机网民大幅增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4/c128054895.htm,2015-07-24.

[7]田丹.我国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现状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74-79.

[8]陈美华等.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55-59.

[9]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5.

[10]王新筠,王海欣.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75-77.

[11]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12]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5-12.

[13]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14]陈德芳.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77-79.

[15]甘雨,刘昆雄.面向创新型湖南建设的跨系统信息协同服务策略[J].情报杂志,2015,(3):176-180.

猜你喜欢
战略转型十三五互联网
论新经济背景下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
高速公路企业战略转型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