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模式的实证分析

2016-05-14 05:15童楠楠孙静王建冬
现代情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模式

童楠楠 孙静 王建冬

〔摘 要〕首先将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功能归纳为基础层、支撑层和整合层三层。通过对不同功能层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基础层面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以前向关联为主;支撑层面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前后向关联均存在;而整合层面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模式以后向关联为主。在此基础上,引入丹尼尔·贝尔工业化进程理论,进一步分析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下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我国各地方省份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工业化进程;产业关联;前向关联度;后向关联度;模式;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6-0021-06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made a hierarchical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and summarized it as base layer,the support layer and integration lay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asic mod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on different levels,the paper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basic level,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is mainly the forward linkage,on support layer are both forward linkage and backward linkage,and on integration layer is mainly backward linkage.Basic on this,the paper also introduced Daniel Bells 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and made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s Industry association on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industry association;forward associate degree;backward associate degree;pattern;empirical research

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1]。当前,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保障。作为由工业社会经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过程中拉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前导性产业,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起点[2]。

产业关联是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信息服务业作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其与很多产业,如信息产业、研发产业、创意产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均具有很强的关联特性。“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提升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和协调程度等一系列战略任务,其中信息服务业将发挥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模式及其演进特征,对于推动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信息服务业基本功能的分析和探讨,提出工业化进程中信息服务业产业前后向关联的演化模型,并就我国现阶段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现象开展实证研究。

1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层次模型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之一,2013年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标准[3]中,将信息服务业列为高技术服务业的9大类之一。信息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均具有密切联系[4],其产业关联的范围十分广泛。从信息服务业产业功能作用层次的角度,可以从3个层面对信息服务业产业管理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

1.1 基础层

信息服务业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实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其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需求,这是信息服务业的基本功能。目前,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一门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5],其服务对象可以包括个人、企业、机构、行业和区域等各类主体。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提供使用,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企业客户在市场调研、创意生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推广销售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有效消除企业生产和运营中存在的信息不充分现象,促进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公共管理领域,通过对公共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不但可以实现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还可以借助于信息公开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认知度和监督能力,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

在基础功能层面,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对其他产业资源的利用和吸收。现代工业社会中,通过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全新工业体系,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信息化更快发展。近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兴起的30年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于提升和改造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战略性作用,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信息服务业的投入比重逐年增加。但从短期来看,这种相关产业对于信息服务业的单向投入并不会见到明显和直接的成效。正因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等[6]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者提出所谓“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信息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单向投入并没有获得预期回报。换句话说,在基础功能层面,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模式以相关产业流向信息服务业的单向关联,即前向关联模式为主。但这种关联模式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质疑已经基本销声匿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信息服务业的双向关联,即支撑功能层和整合功能层的关联模式已经开始正式形成,并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1.2 支撑层

信息服务业可以有效带动和促进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不同端口与平台的对接,促进跨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在前信息时代,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聚集所带来的配套和规模效应;而在信息时代,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强调产业链组团效应,需要借助不同业态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跨组织、跨行业的价值链层面的有效互动与异构整合。信息技术将逐渐改变经济活动的资源流动模式,传统产业联动中物质流主导信息流的格局正逐步扭转,信息流、知识流在服务经济运行过程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未来的服务经济活动,更加强调将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创意服务、金融服务等不同服务形态集成到服务链的不同环节,并促进各环节间的互动。而研发服务、金融服务、创意服务等各种高端服务形态都需要在信息服务的有效支撑和带动下实现资本和科技、智慧的结合,实现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对接与整合。

在支撑功能层面,信息服务业所发挥的行业支撑作用来源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GPTs)[7]所具有的技术经济特性。信息技术通过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能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得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从而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推动国民经济行业各部门的转型升级。支撑层面的信息服务业具有高渗透性的基本特点,其因此具有较好的关联效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生长点和产业竞争优势,并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8]。尽管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支撑功能层面上与其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特性得到了学者的共识[9],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由于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涉及信息产业、广电、影视、通信、文化、流通等众多领域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紧密配合,并在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和开发利用上形成严重的部门壁垒,导致现代信息服务业在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之总体发展定位不清晰,难以形成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及其对周边产业的联动效应的充分发挥[10]。

1.3 整合层

在服务经济时代的现代服务业格局中,信息服务业不但是支撑和促进其他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前导性产业,成为促进企业融资投资、技术创新、人才流动、创意产生的重要基础,还将成为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智慧交流与对接的支持平台。为达到这一目的,信息服务商需要具备对企业价值链进行有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并提供与企业经营和生产各环节紧密契合的全套解决方案。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业与管理咨询业、信息制造业、软件开发业等将不断融合。近年来,包括IBM、EDS和埃森哲在内的一批世界顶级的IT服务公司大力发展咨询业务。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咨询公司也全力开拓信息服务市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毕博改造为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世界级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商。在未来,有效整合信息、资金、人才、技术和创意等多种资源,通过固定长期合作的方式,提供与客户生产和市场活动密切结合的个性化全程信息服务将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整合功能层面的信息服务业关联效应,是一种相比一般的产业管理更加深刻、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结合更加密切的形式。这种产业关联模式的出现,同样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具有密切关系。首先,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市场的交易方式,缩短了企业之间交易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企业的垂直一体化不再是衰落产业的特征,并促使企业边界呈现游移状态,这是信息服务业在整合层面的产业管理效应的第一重表现。其次,在更加宏观的产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缩小了产业之间的差别,为信息资源以及互联网在产业间的应用提供了共同的基础平台,促进了技术融合,加大了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以上两方面的发展,都表明信息服务业在推动产业垂直整合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产业关联的具体内容来看,整合层面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与传统的工业产业关联具有显著不同,它主要体现在网络、IT服务、信息等方面,产业之间主要交流的不是有形的中间产品,而是信息流、软件等无形的服务。从产业关联发生的价值链环节来看,这种垂直整合是发生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业务具有相关性的企业之间,是在具有杠杆作用的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向具有更高价值的市场扩张或者发展规模经济的纵向结合[11]。

2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现象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12]曾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加速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经济或服务经济)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信息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产业内外部发展环境截然不同,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抛开一个区域或者国家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具体阶段,泛泛地分析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以下部分,将结合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下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特征、产业环境和技术阶段等情况,对不同阶段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2.1 工业化起步期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及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在工业化起步时期,随着社会分工格局的逐渐形成,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投资开始不断增长,从而催生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咨询服务业、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现代通信传输服务业。在这一时期,信息服务业主要是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而诞生的,信息服务业可以通过信息和知识的运用,大大降低和替代传统的物质消耗,增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直接联系,用信息化的集约经营方式去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这一时期,信息服务业的战略作用,还是主要体现为对具体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的满足,即前文所谈到的第一层功能作用,产业发展中非智力型的硬件投入比较高,因此具有很强的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具有较强的前向关联性和较弱的后向关联性。在具体产业发展重点方面,主要侧重于发展高投入型的影响力系数大的信息服务业领域,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

2.2 工业化加速期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及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在工业化加速时期,随着物流运输、批发商贸、金融信托、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联动不同服务行业、消弭行业企业之间融合与互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现象的作用逐渐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前文所谈到的信息服务业的第二层作用,即支撑层作用开始逐渐增强。因此,这一时期的信息服务业因为其联动不同产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其应当具有较强的后向关联性,而由于信息服务业本身的投资属性开始被削弱,因此其前向关联性不如前一阶段那样强烈。因此这一阶段的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处于中等水平,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意义就在于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性信息服务。在具体产业发展重点方面,主要以信息中介、信息咨询、物流信息等横跨多个现代服务业门类、并且与传统产业结合紧密的横断性信息服务形态为主。

2.3 服务经济阶段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及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在服务经济阶段(工业化后期),信息服务业产业形态中市场调研、需求评估、市场宣传、竞争情报等知识密集型信息服务活动比重开始逐渐上升,信息服务业开始进入高附加值阶段[13]。随着信息服务业产值的不断提升,信息资源也日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信息服务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的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性进一步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经济的有效运行将更加强烈地依赖于各种服务主体通过彼此之间不断的解构、链接、联盟、组团、入网、成链等活动而动态地形成服务价值链。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服务活动将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并且成为庞大而精细的社会化生产系统顺利运行的黏合剂[14]。同时,随着信息服务业和IT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政策咨询、人才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开始体现出前文所述的“整合层”的发展特征,即随着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消除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中的信息不确定性为目的的信息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业,因此其产业后向关联性面临进一步上升趋势。在具体产业发展方面,这一时期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将更加强调深入地探索竞争情报、技术跟踪、IT战略咨询等行业附加值更高、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更强的服务模式。

3 我国各地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模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巨大,各地政府发展信息服务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研究指出[15],我国地区之间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到2005年,我国东部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而中部和西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其中,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领先于全国水平整整一个时期。为验证本文提出的上述投入产出关联模型,并对不同省份和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进行系统分析,本节基于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以全国各省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对各地信息服务业的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3.1 相关概念及数据准备

所谓前向关联度,又称为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其他所有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它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单位使用时,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它是衡量某产业前向联系关度和深度的指标。

所谓后向关联度,又称为影响力系数,是指其他产业发生变化时引起该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它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用途时,对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

关于各地区工业化进程水平,H.钱纳里等[16]指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阶段与本地区人均GDP水平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关系,因此本文以各省份人均GDP作为本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标识指标。

本文的数据基础主要是各地发布的国民经济各行业投入产出表。行业投入产出表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提出并编制,是开展国民经济产业分析的重要依据。我国除西藏以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与国家同步编制各地产业投入产出表。

3.2 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本文收集了目前可查的22个省市自治区发布的最新(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并以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G大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作为信息服务业投入产出门类计算基准。统计了全国22省份的信息服务业前后向关联度及人均GDP分布一览表,如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地方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与本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前后向关联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22省市中的人均GDP与本地区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工业化进程越接近后期,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系数越低;与之相对,各省市人均GDP与本地区信息服务业后向关联度出现正向关系,表明工业化进程越接近后期,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系数越高。本文前文提出的理论假设得到了较好验证。

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各省份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虽然与本地区经济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部分省份表现出与总体趋势不相符的情况。如天津市尽管人均GDP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其信息服务业后向关联度较低,图2 各地区人均GDP与信息服务业前后向关联度的相关关系

甚至低于甘肃、贵州等工业化初期阶段省份,说明该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任务依然较重,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未来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研发投入力度。

再比如,安徽、四川两省人均GDP水平尽管不高,但其省内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度远低于与其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贵州、甘肃、广西等地。这说明这两个省份的信息服务业依托省内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的优势智力资源,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对外辐射能力的产业聚集区。这两省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火车头。

4 小 结

在工业化进程初期,产业间关联以物质流为主导,表现为产业间中间产品和资本物品的交易关系,信息流处于从属地位,只是起着支持物质流的作用[17]。在未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经济活动的资源流动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并进而改变传统产业互动中物质流主导的格局,信息流、知识流将替代物质流、资金流成为产业关联的主导。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的范围和形式也将突破物质流的束缚。正如夏皮罗和瓦里安指出的,网络带给我们的新东西,是控制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可获得的信息的总量[18]。这种控制信息能力的增强消除了时空障碍,使服务产业间关联更加密切,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复合化的产业集成,最终形成全社会产业联动的格局。可见,“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不在于产业本身规模的扩大,而更多需要关注其在推动国民经济的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从分析现代信息服务业发挥作用的层次入手,归纳了不同功能层次下信息服务业产业联动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阶段下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模式的演化路径,并结合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情报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科学领域研究者进一步提高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EB].http:∥www.lawyee.net/act/actdisplay.asp?rid=583137.

[2]陈建龙,王建冬,刘金钟.信息服务业 中美差距有多大[J].数据,2011,(2):34-35.

[3]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310/P020131021348402595800.pdf[EB].

[4]陈建龙,王建冬.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热点领域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24:55-58,77.

[5]陈宪,等.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8[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Steven Roach.Americas technology Dilemma:A Profile of the Information Economy[C].Economics Newsletter Series,1987,(22).

[7]Bresnahan T F,Trajtenberg M.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Engines of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5(1):83-108.

[8]冯梅,陈志楣.北京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6.

[9]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

[10]张文献,陈海权.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9.

[11]陶长琪.基于融合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协同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9.

[1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3.

[13]陈建龙,王建冬.我国地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4):38-40,65.

[14]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5]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6955194.html.

[16]金素.基于钱纳里模型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来自1978-2009年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2011,(9):4-9.

[17]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8]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模式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