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尴尬的现状
一名舞蹈学员必须通过较长时间(一般5~7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舞蹈演员。一般的舞蹈学员从小学四五年级就考入艺术学校学习舞蹈,课程主要以舞蹈专业技能学习为主,如舞蹈基训课、民族民间舞课、技巧课、身韵课等等,这就势必造成他们文化学习时间较少,文化底子较薄的结果。舞蹈需要完成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对演员形体的要求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演员的体型、身体柔韧度、体力等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因此,一般来说,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极短,一般只有10年左右,30岁后,大部分的舞蹈演员就逐渐退出一线演出了。为了尽量更长时间地发挥舞蹈演员的价值,舞蹈团体都希望演员进团的年龄较小,相对而言,目前国内舞蹈团体在引进舞蹈演员时更欢迎中专毕业生,对大学、研究生毕业者,则往往敬而远之,或者只是作为编创人才引进。这一客观事实导致的现状就是:舞蹈演员入团年龄小、学历层次低、人生阅历浅,艺术修养低、舞台生命时间有限。因此,很多人将舞蹈演员称为“吃青春饭的职业”,内中的辛酸不言而喻。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在中国可上溯至三皇时代。在大型综艺晚会中,舞蹈占有独一无二的龙头地位,如“央视春晚”等大型晚会,纯舞蹈与伴舞的比重一般都超过一半以上。一方面是舞蹈艺术地位的重要,一方面是舞蹈演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偏低,这就形成了一对尴尬的矛盾。
二、演员在舞蹈中的表演特征
舞蹈和舞蹈小品,舞蹈小品中的单纯情绪舞和有情节的小品,在演员的表演技巧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一般单纯情绪舞的特点是没有情节,有的只是一些节奏和情绪的简单变化,好的情绪舞总是能很好地表现某一民族,某一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的情绪舞不需要每个演员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而只要求统一的、和谐的一种性格,所以演员在舞蹈中的角色任务就比较单一,并不需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再体现,而只要求通过熟练的舞蹈和准确的舞台画面,表现出民间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有着简单情节的舞蹈小品就不同了,情节舞一般总有着几个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由于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所展开的简单情节,所以表演情节舞蹈的演员,就需要寻找形象了,使形象具有独特的性格。但这里仍然没有复杂的戏剧性的冲突和形象的多方面的发展。舞蹈演员在创造形象的任务上就复杂了,他应该像其他舞台艺术的演员一样,必须从研究戏剧结构开始,寻找形象的性格成为自己彻底理解的东西,需要读很多书,看很多材料,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出人物最典型、最主要的东西。应该探索能代表不是本人的,而是角色特征的那些舞姿和手势,不进行巨大的角色准备工作,就不可能真实地,深刻地再现舞蹈艺术中的形象。
三、舞蹈演员需要提升修养
舞蹈是一门兼容并蓄的艺术,需要演员拥有综合的素质修养。舞蹈由舞蹈动作、音乐、服饰、舞美等综合组成,舞蹈表演系统的综合性质,又决定了舞蹈创造者——舞蹈演员需要具有综合的素质修养。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所展示的审美价值直接取决于演员本身的艺术水准,他的音乐素质,他的文学修养,他的知识层次,他的审美心理结构,乃至他的想象能力和身体表现能力等等。可以说,演员素质修养塑造是舞蹈表演的前提。舞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需要舞蹈演员不断提升自身修养。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发展,接受新的挑战,社会呼唤着更新、更优秀的作品。笔者作为演员、编导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的舞蹈比赛,感觉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评委的目光也越来越严格。这首先就要求舞蹈演员要紧跟时代,要对时代、对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
四、舞蹈演员自身的艺术素质
(一)舞蹈演员的自身身体素质
(1)身体素质的训练要结合专业特点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技术对人体机能要求较高,如旋转舞要协调,小跳要灵敏,更需要爆发力。控制需要耐力,好的腰腿则要柔韧,这些身体素质是每个演员掌握舞蹈技术所必备的基础。在训练这些素质时,结合专业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舞蹈的用力感觉比较细腻,动作的节奏感很强,特别是对人体运动时的身体姿态要求非常严谨,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若能充分体现出这些特点,培养演员在艰苦、疲劳的练习中,始终保持着专业所需要的一切要求。这样,演员在舞蹈基本技术训练中就能更好地运用和控制身体各部位。
(2)要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身体素质有其自然生长的客观规律,运动生理学专家们研究表明:7至10岁的孩子是柔韧,灵敏素质处于自然生长率最快的时期;10至12岁的女孩和10至14的男孩子是速度、力量素质处于自然生长率最快的时期。在教学中如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客观规律,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身体素质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赶在青春期之前为演员打下全面的、牢固的身体素质基础,那么在青春期到来后,就会出现一个飞跃,尤其是耐力和绝对力量较为明显。演员进入青春期时,各种素质生长的百分比有所下降,但这时正值舞蹈技术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还要尽力设法有效地提高那些与技术有关的身体素质。
(3)要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
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要想有效地达到训练目的,我认为必须经常采用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消耗演员体内的能量物质,从而使身体机能得到一个超量恢复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大运动量训练后的一周才会出现超量恢复阶段,只要这个阶段中再进行一次大运动量训练,机能水平就会明显提高。在还未出现超量恢复时,适量进行一些中、小运动量的训练是有益的。运动量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训练时间的长短,它还包括每组练习间隔的密度、动作练习的强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练习次数等方面的因素。判断是否大运动量,可以通过对演员运动时的心率进行测定,一般说当运动心率达到每分钟200跳左右时,即为大运动量。
(4)要处理好全面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
目前从事专业舞蹈训练的演员年龄越来越小,这并不是件坏事,关键是在基础训练阶段,要特别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练习,使演员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不仅对专业训练有利,还能促进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更能有效地避免专业训练对人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水平提高,全面身体素质所占的比重可逐渐减少,那些与舞蹈技术直接有关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重可适当加大。专项素质的训练手段应与舞蹈技术最相似、最密切,甚至可直接选用某些舞蹈技术,但这些技术必须是演员已正确掌握的舞蹈动作。
(二)舞蹈演员的文化艺术修养
(1)勤奋
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舞蹈技巧,需要演员勤奋苦练来实现。有些演员进团时条件很好,但由于练功时不够勤奋,往往很快被其他演员迎头赶上,逐步退居后列。有些原本表现平平的演员,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反而能脱颖而出。舞蹈演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很多舞蹈演员年纪略大后稍微放松了锻炼,很快就面临残酷的淘汰,但是一些优秀的演员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奋刻苦锻炼,是可以延长她(他)的艺术生命的,如2012年的春晚,年逾五旬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雀之恋》,美得让人窒息,让人忘记了她的年龄。
(2)学习
首先,要求舞蹈演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舞蹈、学习新的动作,不断地掌握新技巧、新能力、新知识,不断提高。其次,还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刚刚进团的舞蹈演员,一般文化修养较低,客观影响对所演绎舞蹈的理解与把握,缺少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出美的专业技巧,表演的舞蹈看起来中规中矩,实际上缺少灵魂。舞蹈演员要不断学习充电,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阅历。我国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在这方面都是堪称楷模,他们多才多艺,在文化、艺术修养上有很深的功底。要想成为一名舞蹈艺术家,必须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
(3)体验
一是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舞蹈艺术首先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与升华,是生活给了艺术作品以真正的生命。舞蹈演员要热爱生活,随时随地地留心去体验生活,真正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演员本人的经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种经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演员身上打上了烙印,使一个演员具有某种特有的气质。更深一层地去看,人生经历更包含着演员本人经历过的种种生活体验。这种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是演员十分宝贵的财富。二是对角色的体验,很多舞蹈演员缺少“角色感”,仅仅将自己作为一系列动作的连贯者,而不是一个角色的创造者。舞蹈演员所要表现的,应该都是有生命的角色,要用心地体验角色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有演员深入体验角色,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取得与角色的共鸣,诠释它的生命,才能真正感动观众。
(4)创造
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舞蹈演员不仅是表演者,也是创造者。一个舞蹈演员如果仅仅是服从编导的动作要求,那他永远只是做机械的动作。发挥演员创造的主动性,应该贯彻到演员的全部活动中去,它促使演员不倦地学习,激发想象,鼓舞他去进行探索。舞蹈演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无论是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个表情,还是整个舞蹈;无论是独舞演员,领舞演员,还是一名群舞演员,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造。优秀舞蹈演员应该是所要表现角色的成功实现者和个性创造者。
(5)道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艺术人才队伍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德艺双馨”。“德艺双馨”德为先。德,是艺术工作者成家立业之本。除了社会大众所共同认同的“德行”,舞蹈演员还要坚守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一个演员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职业道德是对事业执着的热爱和孜孜不懈的追求。演员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具有一种不怕苦累、忘记自我、勇于攀登高峰的毅力和勇气。如果一个只爱自己的演员,为金钱争名夺利,他不懂得尊重艺术,更不懂得尊重别人,最终只会失去观众的尊重,毁了自己,断送了前程。
五、舞蹈演员在舞蹈形象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舞蹈演员在舞蹈形象中的作用
古往今来,美学家、舞蹈家曾给舞蹈艺术下过各种定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这门艺术的特征。比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动作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社会的人的思想感情”;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舞蹈是“流动着的绘画和活的雕塑”;舞蹈是“人体律动的诗篇”等等。这些由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中所做的概括,不仅指出了舞蹈艺术某些本质特征以及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关系,同时也肯定了舞蹈演员在舞蹈形象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舞蹈演员在舞蹈形象中的价值
有人说舞蹈是“人体律动”的艺术,那么从根本上说是通过人体运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又比如说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着的绘画和活的雕塑”“人体律动的诗篇”等,实质上是舞蹈演员将不可捉摸的乐音、旋律、节奏凝聚为了具体可视的形象,是舞蹈演员让伫立不动的雕塑、静止的图画流动起来,成为了生动流畅、不断变化的场景。如果说诗人是用文字和语言写诗的话,那么舞蹈演员则是用自己充满活力、变化万千的身体写诗、作画、吟歌。生动的事实常常比枯燥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当人们议论起古今中外的舞蹈家时,首先列举的多半是那些翩跹于宫廷、广场和舞台之上的舞蹈表演家。在古代中国,她们有的轻如浮云,能作掌上舞;有的雄奇壮美,一舞动四方。在近代欧美,有的艺出众、技惊人,雄踞芭坛数十载;有的情如火,势如腾,开创一代新舞风,这些说的都是舞蹈演员在舞蹈形象中的价值。
六、演员自我与舞蹈人物形象
1995年,在藏族舞蹈家卓玛的独舞晚会上,《母亲》作为压轴节目演出,舞蹈刚一结束,所有观众全部站起身,用长久的掌声和长流的泪水向艺术家致敬,向母亲致敬。随后,在布达拉宫,成千上万的喇嘛和藏民,重演了剧场里的那一幕。后来,在加拿大、在新西兰、在所有演出过的地方,观众的反应竟如出一辙。可能有人不了解西藏,可能有人不了解中国,但没有人不了解母亲。所以,没有人能不为卓玛塑造的母亲形象打动。
在卓玛的《母亲》这一作品中,卓玛用熟练的舞蹈技巧将藏族舞蹈的特色尽显无疑。《母亲》的舞蹈基本上是在卓玛的弯腰中完成的。但是这并没有束缚其舞蹈空间,而是蹂合了藏族舞蹈的各种特点和技巧,完美地表现出了藏舞的民族风格。《母亲》深刻的精神内涵触动了人们的思绪,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我想《母亲》的最成功之处应该在于其透过卓玛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所折射出来的一切情感因素。之所以一个六分钟的舞蹈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其触动了人们的思绪,不自觉地进入对母亲的思念和崇敬。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佝偻的身躯、劳累的身心,怎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震撼?这当中散发出来的对无私母爱的颂扬又有谁能够不认同?面对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些完全是由卓玛的表演展现出来的。
(作者简介:马振沁(1992.4-)女,现供职于青海省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舞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