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学生学习到认识学生学习

2016-05-14 10:05郑葳
中国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共性学科研究

郑葳

今天我确实感受到是在和各位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2016年1月,正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开题阶段,在开题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受到这样一些刺激:学生的研究要么没有真问题,要么研究的问题极其大。大到什么程度,比如“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设计”。但今天,我所看到的主题研究非常精致,非常有价值。虽然我们做的是“从关注学生学习到认识学生学习”这个大主题,但每个学科中的每个研究都非常细微。比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推理等,语文关注更多的是想象这种思维。所以我特别想说,我们在研究一个非常聚焦的问题。

另外,研究有研究的过程,研究的问题很聚焦,研究方法也很恰当。再有,我们有研究结论。有了问题后,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去解决,通过研究,已经给出一些有效的应对举措。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当然,教学无止境,改进也无止境。

这个学期,教师一直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到底是怎样的水平,存在什么问题。这个关注的背后,体现的是立场问题。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改革,教师开始认识到:必须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到底怎样去认识他们,怎么为他们服务,到目前为止,其实不仅是一线教师、同行,包括研究者、专家,它都是一个世界难题。认识学生是方法问题,到底怎么去认识,各位的探索一定是走在最前沿的,一定会推进北京市乃至整个国家的课程改革。

一、为什么要关注和认识学生?

教师在交流中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关注学生。其实,任何关于有效教学的对话和研究,如果脱离了对学生怎么学习这个问题的认识,那一定是有问题的。真正的学习到底来自什么,是来自教师、专家、教材,还是课程?其实,主要来自学生,来自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而且也只能来自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我们怎么认识他们,是最重要的。

但认识一个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哪位教师说他现在特别了解孩子、配偶,其实最难了解的还有自己。所以,认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但事实上,今天教师在研讨的就是这么几个问题:到底我们要认识什么,怎么去认识,如果能够认识清楚我们怎么办,认识不清的情况下我们又怎么办?虽然目前为止,这确实是世界难题,但我们正在努力做一些事情。

二、认识学生有哪些角度?

1.认识学生的共性问题

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很重要的。首先认识的是共性问题,而这个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最关注。比如,在学情分析时,我们首先会说,孩子初一、初二阶段,他会学到什么,以前学到了什么,男生女生怎么样等。所以,关于学生的共性问题应该进行分析。比如,这个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他特别关注同伴对他的影响,其次是教师,然后才是家长,这些就是共性问题。

其次,认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爱好和崇拜的明星,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如果不了解他们,我们很难去设计好教学。

此外,学生大体会有一个思维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包括学习需求、问题及价值观等。

学科学习也会有一些共性。在研究学科学习时,我们发现,每个学科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的类型也有些差异,这些关于学习本质的东西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比如,好的英文学习者更多的是追英剧、美剧,唱英文歌曲等,他们学习的是一种文化。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抽象理论学习,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不同知识的类型,可能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共性问题。

2.认识学生的个性问题

我们也要分析个性问题。每个学生,他的大脑都是独特的,在座的我们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大脑。科学发现,哪怕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大脑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倾向,不同的认知风格。有些孩子倾向于视觉记忆,有些孩子倾向于听觉记忆;有些孩子喜欢自己学,有些孩子则喜欢教师给他讲;有些孩子学得快些,有些孩子却比较慢。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水平差异设计教学。

三、关于学生学习的一些理论

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学生学科学习的一些规律,这让人很兴奋。但我们也看到,心理学也好,脑科学也好,到目前为止,关于学生到底怎么学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黑箱。总体来讲,有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的规律的研究。就像政治组教师做的研究一样,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学习特别重要,这是我们关于学习科学研究得出来的一些结论。众所周知,情感有时要比教什么重要得多。我们曾做过一些调研,问学生喜欢的学科是哪一科并简述理由。学生谈得多的是教师。比如,化学课教师讲课有激情;喜欢生物老师,没有任何理由;喜欢语文老师,因为她平易近人,有亲和力,上课幽默风趣;英语老师很帅……排在前几条的原因都是这些,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学科,国外的研究也是这样。

政治组做的其实是在研究学生学习情感,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动机问题。怎么强调动机都不过分,它们更多的是来自我们的正面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和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和胜任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机。 所以,怎样给学生创造安全、宽松和鼓励的学习环境,包括刚才说的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都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让学生在学习伙伴中学习,在帮助小伙伴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习科学告诉我们,整个身体参与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在天津做过一个实验,保证一所普通学校孩子的睡眠和饮食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来访谈发现,由于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保证了大脑的供养,孩子第二天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学习科学还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一定是一种结构化认识、模式化认识。为什么要结构化?本来围绕着一个主题,他会有很多散在的事实性知识,如果把它组织到一起后就会变成一个单元,在大脑中就占一个单位,提取时很顺畅,会倒出很多单元去加工其他信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要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促进他们的学习。

再有,学生的学习可能还有这样的规律。如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他就会学得非常好,记忆更持久,理解更深刻。刺激多种感官的方法很多,比如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扮演、采用可视化工具……

四、如何认识学生?

怎样认识学生学习?我们肯定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就能把握学生的所有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库,用大数据来进行长期追踪,进行点对点的精准定位,学习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清楚认识学生后,教师做了很多教学改进。语文组在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根据学生思维层级,引导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让我一下子想到孩子在写作时遇到的困境。让他写童话,根本写不出来,为什么?没有内容,脑子里没有东西。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没读也没想,没有素材。教师在层层搭建这种支架,但我们还要思考怎样渗透语文学科的本质,实现读写融通。比如,童话的写作手法。童话一定要有人物、情节、冲突及启示等。又如,这个阶段中,如果存在他不会写的情况怎么办?是否可以共写、续写等?

如果实在很难把握学生的问题和了解学生的需求,怎么办?其实,只需要放手、放权,让学生自己表达。我们曾经问过学生,他们说希望学校多给一些自学的时间来补充弱科,教师上课时讲得更清楚、更有条理些等。所以,当我们认识不清时,一定要放手放权,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做,让他去说。我觉得语文组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给学生一个问题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其他学生也可能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去表达,他的思维就流淌起来了,这会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总体来讲,每个研究团队都有自己的一些策略。但我们希望能在这个研究中再进一步抽象,总结出一些共性的规律来,因为各位确实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比如,针对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文章,教师首先要研究这些内容怎么学,学生有什么差异。在学科之外,我们还可以把不同学科在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规律性认识给予挖掘和提炼,这对我们的同行可能更有价值。

我们对学生学习认识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我特别期待各个研究团队做进一步精细化研究后,凝结成成果,用论文等形式发表出来。

每一次来学校都是不断向各位学习的过程,你们的实践已远远走在我们理论研究的前面,特别希望继续跟各位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共性学科研究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