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辉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6-0032-03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中学曾经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薄弱学校,校园的泥路坑洼不平、校舍简陋。教育质量连续几年位居全县后几名,生源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学校濒临撤销和倒闭的边缘。笔者担任校长之后,面对这样的逆境,首先进行认真的调研,然后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做出庄严承诺:“经过几年的努力,力争打造出一所学生人人向往的新乡村学校——城里学校有的,我们都要有,并且还要比城里学校做得更好!”如今,学校已经营造出浓郁的“好人文化”。并成为郓城县的“样板”校,学校的发展也被赞誉为“双中速度”和“双中现象”。
一、立德树人:“好人文化”的根本内核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应该选在哪里?我们决心让“好人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引导、教育师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从而促使校园绽放“好人花”。我们从学校周边典型学起:双桥乡前黄岗村有个靠磨卖香油为生的农民黄修良,20多年来自掏腰包20余万元,创办“孤寡老人节”,行走乡村并资助上千孤寡老人,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这是对学校师生进行“崇德向善”教育的好教材。于是,在校内建起“中国好人广场”,挂起黄修良的彩照,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黄修良的事迹,并邀请黄修良到学校作系列报告,详细讲述坚持二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
我们积极创新并实践出“三好一特色”的“好人文化”模式,即人人争做“好干部”、“好教师”、“好学生”,突出校园的文化特色。双桥中学所制定“好干部”的标准是“厚德精业,创新创优”,“好教师”的标准是“敬业奉献,博爱学生”,“好学生”的标准是“勤学善思,明礼诚信”。“中国好人文化墙”和教室内的“班级好人”文化栏交相辉映,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定期评选“班级好人”,每班每月十人入围,由此,激发学生们争做“校级好人”的热情;编制供初一选修的《认识中国好人》、供初二选修的《学做中国好人》,以及供初三选修的《成为中国好人》系列校本教材,并把活动图片定期上墙。“好人文化”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收效良好。在每年一度“感动双桥十大人物”评选中,评委面对在师生中所涌现众多的“好人”,感动不已,这样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校的师德建设。在2015年教师节期间,电视台采访“双中”部分师德高尚的教师——孔老师在拾到重金之后立即交还失主;李老师“用扩音器发出人间最柔美声音”;王老师“情系教育、捐资助学”。
二、感恩教育:“好人文化”的切入点
我们努力打造一所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的学校。学会做人,首先应从学会感恩开始。会感恩的人,一生才是幸福的人。学校把感恩教育放在德育的重要位置。每学期都要举办感恩教育启动仪式,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感恩教育,学校兴建感恩楼,设立感恩墙。进行餐前感恩词诵读;创办感恩手抄报,布置感恩作业,不定期举办以感恩为题材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懂得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悟到人生追求的幸福。
三、诚信教育:“好人文化”的着力点
我们把“好人文化”的着力点选在诚信教育。双桥中学的诚信教育走在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中央文明办把菏泽定为全国诚信教育实验基地,菏泽把郓城县定为实验县,而郓城诚信教育的龙头就在双桥中学。
诚信是做人之基,教书必先育人。双桥中学以“创诚信教育、做诚信教师、培诚信家长、育诚信学生、建诚信家园”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中的“一诺千金”和“一言九鼎”为文化积淀,以提高学校的社会辐射力和育人功能为宗旨,以增强师生和家长的社会诚信意识为重点,提出诚信教育的“一二三四教育体系”,借以加强师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形成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的良好校风和家风。旨在通过创建诚信校园,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为争创一流学校奠定思想基础。
“一”就是一种思路和一个目标。一种思路,即把诚信教育和水浒文化(郓城的本土文化,积淀深厚)结合起来,与教学的常规结合起来,贯穿到常规教学的每一细节、每一环节。一个目标,即提高师生的诚信意识,做“诚信人”。办“诚实事”;以诚信建设作引领。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开展好承诺、践诺活动,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诚信建设,提高学校的社会满意度,争创一流的业绩。
“二”就是两个合力。一是将诚信家庭和诚信校园的创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增强育人效果。具体做法:通过定期召开的家长会进行家长培训、教师结对和三级家访的方式,开展“诚信家庭”的创建工作;通过《双桥中学‘‘诚信校园”创建方案》,开展诚信校园的创建活动。二是将诚信教育内化于德、外化为行,切实加强对学生诚信形象的培养。
“三”就是三级课程。双桥中学的校本教材研发中心基于初中生的实际,在大量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编制“分级分层”教材的想法,把“诚信教育”与“幸福教育”结合起来。成功编制分年级的诚信读本。经过三年试教,成效斐然,涌现出一批“诚信之星”。
“四”就是“四位一体”的整体效能。双桥中学把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制度和诚信活动构成“四位一体”,进行整体设计,借以创建诚信个人、诚信家庭、诚信班级和诚信校园。并构建活动引领、评比激励、全员参与、家校共进的诚信整体框架,形成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
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学校有针对性地构架养成快乐、礼仪、爱心、感恩、责任和自理等“六大”好习惯的主题,逐步构建“国粹精品传承”、“地方艺术特色”、“科学发明创造”、“学科领域拓展”等六大类、十多门校本课程。
四、留守儿童:“好人文化”的关爱重点
我们教育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家长当不了老师,就让老师来当家长!”“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并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重点!”针对存在的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我们创新管理模式,提出“三级家访制”,即班主任每半月一次到留守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及时摸清留守学生在家生活和学习的状况:级部主任每月一次对本年级重点留守学生进行巡访,利用村委会等舆论力量,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帮扶力度;校委会定期、不定期地巡视留守学生的家庭监管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督导,并对班主任、级部主任的家访情况进行评比。“三级家访制度”的建立营造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从而真正地促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五、营造环境:“好人文化”的育人氛围
走入双桥中学。映入眼帘的是陡峭秀丽的“文博山”,与之呼应的是造型别致的“春雨亭”,移步换景,就来到“孔子广场”,其上筑有论语石廊。健身广场,让青春飞扬!这是翱翔广场,让人产生奋飞的力量。在“弘道楼”的后面,便是书法广场和萌芽广场,学生侵润其中,便会自然而然地萌生向真、向善的梦想,其东面的“好人文化墙”在无声地引领学生的品格成长。在弘德楼上的水浒人物脸谱大型展板,让水浒文化的精髓在每个双桥学子的血脉里流淌!比邻而居的是弘毅楼,上面刻有引领双桥学子全面发展的“二二三四”工程,即每个学生加入二个社团;形成二项特长;发展三个兴趣;拥有四个“一”,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规范字、一个追求卓越的好心态、一腔赤诚的爱国志。感恩楼的北面是感恩广场,其东面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国好人广场”。“十大”德育广场是由系列德育主题构成,气势恢宏。
双桥中学的“十大”文化可谓独具特色。除了“好人文化”:让每个学生成为最美的风景。还有诚信文化: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礼仪文化:气势宏大,自成体系;朗诵文化:课前一诗让人耳目一新;板报文化:图文并茂,德育的思想主阵地;社团文化:成立爱心社、义工团等德育团队:台阶文化:德育方面的名言警句,每天都是一个向上的台阶:走廊文化:“诚”、“孝”、“好人”等主题分明,在俯仰之间,正气盎然;墙面文化:让每面墙都说出动人的话语,产生德育的效果;广场文化:“十大”主题广场,孕育“十大”德育主题。
六、德育反思:“好人文化”的实践升华
德育的精髓是渗透,不是灌输。我们力倡构建反思与实践的德育体系,按照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出最适合学生心智的生态环境,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内化。
一是“三位一体”的“反思性德育”:“日反思”、“周反思”和“阶段反思”。“日反思”:敦促学生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并在各年级、各班征集“文明提示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以“一日常规”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上得以体现。“周反思”: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和“级会”等形式,反思自己的“关爱行动”。一方面是自己关爱他人、社会和环境,另一方面是感念他人对自己的关爱。我们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既要关爱自己,更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关爱社会,继而让“关爱”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主动的素质。“阶段反思”:在双桥中学,学生发展设有“十项”素质目标、“五项”基本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和“五项”特色素质(独特的智能品质、自主的研究能力、执着的创新精神、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要求每个学生反思每个发展阶段,并结合“导师制”和“家长培训制”,进行跟踪检查。让学生的素质认识不断地自我完善。
二是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德育”。我们把德育活动设计为“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和“人文化”和“系列化”的统一体,把校内主题活动的模拟与校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开展德育演讲、德育征文和研究性学习等校内实践活动,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化情境;组织双桥中学“志愿者协会”和“城北孤寡老人节”,深入社区、敬老院;为白血病患者捐款,体验关爱别人所带来的生命价值:计划成立郓城县首个“爱心社和爱心基金会”,利用自发捐款和节假日走上街头、募集善款,资助家庭困难、濒临辍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