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精神世界里得到健康的发展。高中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凭借各种教学手段和文本知识,实施审美在语文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陶冶与释放,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它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课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
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医院的钱学森先生时,曾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状况的糟糕。现阶段,我们国家的高中语文“美育”状况令人堪忧,我国的高考制度“成功”引领了语文教学。一切都以高考为目的,原本生动而丰满的文章,经老师们字词句的解析而搞得七零八落,学生们感叹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毫无享受可言。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被抹杀了,人格的完善得不到重视,美育消失了,导致学生的理想模糊,情商偏低,价值观念混乱,人格不够健全。
要促进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改变今天语文“美育”的这种境遇,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学涵养和审美能力。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美育”效果。
一、让老师的满堂灌变“主”为“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老师都要避免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要让出45分钟的2/3给学生自由发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个活动自己不参与其中,就会觉得这个活动跟自己没有关系,便无法对它产生兴趣。试想课堂从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转变为大家的舞台,毫无疑问大家会对课堂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下,老师要给学生布置好表演的“舞台”,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场景、音乐、画面,让同学们由单纯的看变为视听说三者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讨问题,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交流,又有利于更深刻地感悟。老师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活动,使单纯的教学变得不再枯燥。
二、塑造老师新形象
老师不仅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应该有一个好的形象。我们知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偶像,军人、政治家、商人、明星……何不让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呢?提升老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生对老师不反感,那么对他言行举止也会认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衣着必须整洁得体、言谈举止表现得亲切、随和、慈祥而又充满激情。普通话准确流畅,抑扬顿挫,幽默风趣,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们还要内外兼修,应该广泛涉猎中外古今,多思善思,增加文学积淀,从而在传授知识时,给学生留下知识渊博的形象。
三、老师跟学生做朋友
老师要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间应该少一些急躁、严肃与斥责,应多一些微笑、关怀、耐心、鼓励。作为老师,我们和同学聚在一起。首先要和学生以平等的关系相处,用平等的人格对话,这样才能为学生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倾注爱心,才能感动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人人平等,但是人人之中又有着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先天性差异,老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健康地发展。
四、不再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
老师应该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只是智力的表现,过分注重,将导致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康发展。坚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修养、知识技能、生活态度、情感等的培养。
五、不可小觑的课外活动
学生们天天对着书本,都快成书呆子了,那么作为老师,有必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观看电影,比如《阿甘正传》、《暖春》等,提升学生对电影作品审美能力与经验素材积累。
总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要牢固树立“高中语文教学不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观念。语文美育应该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成为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智商,最终达到提高情商和健康人格的目的。
王世奇,教师,现居山东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