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选准切入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关键。换言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切入,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从而掌握阅读方法,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一、以关键词为阅读切入点
一些名家作品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在写作时会反复使用某个关键词语,这个词语的意象在文中会起到线索的作用,或者统领全文,或贯穿情节的始终。这些词语在文中会多次出现,有时候这些关键性词语会加上引号,表示着重强调,引发读者注意。如果将文中这些关键词语的语境搞清楚,将意思串联在一起,就会深入到文本内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意旨。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以“背景”为关键词,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一共几次提到“背影”,并弄清楚每个“背影”在文中出现的情境。学生就会找出作者在开篇提到的父亲的“背影”、父亲买橘子时送别的“背影”、作者跟父亲分别时的“背影”,最后是分别后追忆父亲的“背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四处“背影”进行分析。作者开篇提到的“背影”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送别时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离别时的“背影”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表达儿子对父爱的理解;离别后的“背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也体现出父爱的力量,是对主题的深化,也照应了开篇的“背影”。通过分析与讨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二、以作者和写作背景为阅读切入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各具特色,这是因为每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有的豪放洒脱,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充满哲思,有的忧思沉郁……我们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关注作者的生活和社会背景。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理解,学生就会对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如执教《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就可以从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切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陶渊明,是东晋至南朝的田园派诗人,是一位隐逸诗人。作为一名田园派诗人,他对东晋王朝的统治极度不满,因为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像大山一样压在劳动人民的头上,百姓不堪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在这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了一个如此美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政治的神往与追求。让学生从作者与写作背景入手,就很容易挖掘出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桃花源虽然只是空想,但是寄予了作者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三、以问题为阅读切入点
在很大程度上,初中学生的阅读是为了读故事情节,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很少有兴趣对阅读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其实一些优秀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倍受人们喜爱。在阅读中遇到任何看似有矛盾的地方,都可以作为问题提出来,通过深入探究、解读,学生才会豁然开朗。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作为老师,藤野先生认真执教,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关心学生的学业,这本是一个普通教师都应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却能得到鲁迅先生如此的尊重?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本的意旨有了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藤野先生虽然做了每位普通教师都能做的事情,但是他是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公平地对待中国的留学生,抛弃了民族偏见,这是国际大视野、大胸怀,是值得每个人崇敬的品质。
四、以文章线索为阅读切入点
文章的线索通常是打通全文各个关节的关键,抓住了线索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纲”,以文章的线索为阅读的切入点,可以理清文脉,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线索的把握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以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为线索,在阅读时以此为线索,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菲利普夫妇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听说于勒发了财,并承诺要对他们进行补偿,所以于勒成了全家的希望,所以他们盼于勒、赞于勒;当遇到于勒时,见到于勒落魄不堪的样子,他们期盼得到补偿的希望破灭了,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因为怕于勒连累自己、怕女婿知道实情,所以他们惟恐避之不及。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菲利普情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金钱,是金钱左右了他们的感情变化,学生在阅读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摸清了人物的心理波动。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准阅读切入点是提升阅读效率的关键。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兴趣点巧选阅读切入点,促使学生高效阅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杨晓华,教师,现居山东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