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琳 李洪波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外交战略环境,主动谋划,积极进取,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战略新理念,并在外交实践中形成了新的风格、呈现出新的特点。然而,中国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外交正面临着空前机遇和空前挑战并存的局面,亟须进一步加强从以往以利用机遇为主向主动创造机遇为主转移,从压力之下的反应型外交向主动作为的动力型外交转型,完成从“乘势”向“做势”的转变。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中国;外交战略;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35-0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会引领崛起的中国走向何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怎样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1]1。跨过“习近平外交元年”的两年多时间以来,中共中央契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承上启下的新发展,并在外交实践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中国所处的外交战略环境,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总结新时期中国外交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创新,并从不同角度归纳其主要特点,以期为解读现有外交政策提供科学视角,并为今后观察中国外交走向构建有效的框架。
一、新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外交战略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外部战略环境虽具有一定延续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大国外交在竞争、合作中曲折发展
中国一向重视大国关系。但在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标志着中国明显强大以来,世界不同类型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大国与中国在外交联系越发紧密、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同时,不同领域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使中国外交环境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们对明显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将如何自处,以及如何与世界相处,即“将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存在不确定感,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虑”[2]19,导致它们与中国关系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以新兴大国的姿态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将不可避免地与一些力图维护现有发展优势的国家产生矛盾[3]。因此,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中美战略互疑,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外交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向世界表明,中国追求的目标不是成为一般意义的“新兴大国”,更不是美国式的“霸权国家”,而是成为以追求合作共赢、构建“和谐世界”为目标的新型大国,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经济实力增强但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引擎之一,而且成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凭借“10+1”“10+3”、中日韩对话等机制,中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领头羊”角色[4]69。国内生产总值(GDP)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8 782.6亿美元,占世界比重的9.34%,世界排名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方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于2010年达到29 727.6亿美元,占世界比重的9.7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家。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为6 604.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5]。因此,中國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在空间来自于国际市场,即通过创建适合亚洲经济的自由贸易规则和独立于欧美之外的需求市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随着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积极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成功签订,如何突破美国的经济围堵,在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大空间的同时,更多惠及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安全压力急剧上升且呈多样化趋势
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不同领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及了大量棘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若处置不当,可能威胁到中国和平发展的稳定局面[6]6。首先,民族分裂势力猖獗。近年来,“藏独”“疆独”势力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越发活跃,处理不当易造成动荡不安的严重后果,甚至扰乱强国富民的发展步伐,打破和平发展的稳定局面。其次,能源安全问题凸显。自2013年10月起,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且对外石油依赖度也于同年上升至60%[7]12。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总消费的一半以上,且主要进口自长期动乱的中东地区,是能源安全领域的一大隐患。再次,信息安全问题趋紧。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最大支柱产业。但同时,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也存在极大隐患。由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使网络安全完全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目前,我国95%的与互联网连接的网络管理中心均遭受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8],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四)国际影响力增强但软实力建设进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文化软实力随之得到较快发展,对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成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通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索马里护航等一系列国际活动使“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入人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对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对国际文化市场需求不明及文化传播手段单一等不足。近年来,世界各地多所孔子学院关门事件表明,只有发展多元传播手段,形成文化竞争合力,才能有效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理念
基于上述外交战略环境的变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时代潮流的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无论在战略思维还是具体政策方面均有一些新变化,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道路,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有力的外交新貌。
(一)以中国梦指引中国外交
习主席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中国梦”做了进一步解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而中国梦的实现,除了要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外,还须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到以和平促发展,使外交工作服务于国内建设总体规划。因此,以“中国梦”统筹的外交大局观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大局就是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可见,“中国梦”作为统筹国内和国际大局的关键,已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为中国新外交的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10]93。
(二)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早在2012年2月作为国家副主席访美期间就曾倡议“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11]。此后,中美两国共同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行积极探索。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则“标志着该外交新理念终于成为双方共识”[12]27。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借“瀛台夜话”之际就推动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13]27。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努力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并不囿于中美之间,还致力于将其运用到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上。例如,习近平将俄罗斯作为就任国家主席后首个出访国家,并将两国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充分表明中俄关系已经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双方达成了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共识。可见,“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一种利益共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新型国家关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赞赏。
(三)用“亲、诚、惠、容”理念统筹周边外交
中国拥有14个陆上邻国及6个隔海相望国家,其中不乏大国、强国,可以说,“中国周边的辐射面占了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的三分之二以上”[14]20。因此,中国的周边外交不仅仅是一种地区性外交,更是一种大周边外交,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外交布局的基本战略思维。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15]17。“亲、诚、惠、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包容,强调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体现出博大和自信的大国胸怀。为使该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地区间国家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中国领导人更是率先身体力行:“走亲戚式”出访韩国和蒙古国,赴俄参加冬奥会开幕式为邻居捧场等举动,均体现出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邻里亲情[13]28。
(四)通过“一带一路”推进互联互通陆海并举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倡议亚欧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随后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又发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絲绸之路”的倡议。二者合称“一带一路”,其地理范围涵盖亚欧大陆及印度洋-太平洋,呈陆海并举之势。“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把中国的经济繁荣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相结合,通过中国的投入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16]29。同时,作为中国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的实践,“一带一路”有利于消除沿线国家对中国强而必霸的疑虑,彰显中国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决心。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热情响应,必将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实现经济上互联互通、政治上增进互信的重要区域合作机制。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新特点
新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新的历史环境,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外交理论和实践,也使自己的外交战略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在外交心态上更加自信
沉着冷静、自信从容的外交心态,是外交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有限,对外交往中多陷于被动[17]23。随着自身实力地位的提高,中国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外交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从自身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筹划外交布局,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6]7。正是由于持有自信的外交心态,中国外交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主动出击的态势,并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经济领域为例,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出资建立丝路基金,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做法,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助力的同时,也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其他国家,成功增强了区域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在外交筹划上更加主动
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外交开始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强调变“反应式”外交为“主动筹划型”外交。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扩展,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加深。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的一系列外交举措,均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现阶段,中国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主要是美国重返亚太带来的地缘战略困境,以及与周边部分国家存在的海洋领土主权争端。但新一代领导集体并未盲目被动应对上述问题,而是进行主动筹划,采取先把“后方”和“阵地”巩固好的思路,选择首先出访俄罗斯,并在完成对部分非洲及拉美国家的国事访问后,才与奥巴马举行会晤,这种“先外围后内线”的选择事实上增强了中国的谈判地位[12]29。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领导集体的外交行为并不是被现有议题“牵着鼻子走”,而是体现出一种“以我为主”的主动性。
(三)在外交策略上更加灵活
新一代领导集体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铺开,凸显重点。领导人的外交活动在涵盖大国、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同时,明确区分轻重缓急,强调大国和周边两大重点[18]。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后通过首访俄罗斯,强化了俄罗斯的战略依托地位,并以此促使美国提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双方的良好互动又带动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形成良性的连锁反应。二是多双并举,相互促进。习近平通过相继出席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及博鳌亚洲论坛等会议,通过多边平台开展双边活动,又借双边会晤之机发展多边关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从理念到实践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系列外交新举措表明,中国外交已经开启了从压力之下的反应型外交向主动作为的动力型外交转型,从西方主导的游戏规则的接受者向公平合理的新秩序的谋划者转变,开始在国际秩序制定及地区治理规则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完成从“乘势”向“做势”的过渡。但由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以及发展速度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外交并没有现成模式和道路可供选择,正肩负前所未有的重任。为此,中国必须继续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清敏.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J].外交评论,2014(2):1.
[2]郭震远.中国外交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分析[J].中国评论,2014(3):19.
[3]秦亚青.如何避免三大“兴衰陷阱”[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5-30)[2016-01-02].http://econ.cssn.cn/xr/xr_
rw/xr_xrld/201505/t20150527_2011672.shtml.
[4]王聯合.TPP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3(4):69.
[5]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商务部网站,(2015-12-03)[2016-01-03].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4266_
0_7.html.
[6]赵可金.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7).
[7]朱锋.中国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做出新的选择吗[J].国际政治研究,2014(2):12.
[8]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络安全信息与动态周报[EB/OL].(2015-07-18)[2016-01-04].http://www.cert.org.cn/publish/
main/44/2015/20150717155925291774720/20150717155925291774720_.html.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10]赵可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外交[J].新视野,2014(2):93.
[11]杨依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由来[EB/OL].新华网,(2015-
08-28)[2016-01-0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
3-06/06/c_116064614.htm.
[12]金灿荣,王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13]苏浩,高飞,周帅.关键词闪现大智慧[J].环球,2015(5).
[14]吴心伯.对周边外交研究的一些思考[J].世界知识,2015(1):20.
[15]陈须隆,苏晓晖.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J].和平与发展,2014(6):17.
[16]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J].世界知识,2015(1):29.
[17]杨洁勉.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J].国际问题研究,2015(1):23.
[18]马振岗.习近平主席外交战略新特点[EB/OL].人民网,(2015-12-10)[2016-01-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4/0320/c1001-2468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