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14 17:33秦永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初中语文

秦永红

[摘 要]

“生活即教育”,农村语文教师只有依托教材,大胆整合教材,充分利用农村优势生活资源,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用自己的笔描绘生活,学生的思维才会鲜活,学生的思想才会灵动,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提升。

[关键词]

作文教学;读写结合;生活与写作

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能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多方面的知识。既体现了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最能代表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考语文学科作文的分数已达到了60分,可以说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成绩的好坏。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老师感到作文教学难,指导无从下手、不见成效。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写作水平总是难以提高,而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坚定地走出当前作文教学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探索,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依托整合教材,积极实践读写结合

怎样去理解作文,我们首先从“作文”这个词眼上说起。“文”是一种底蕴,“作”是一些技巧。没有“文”,“作”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流,一切“作”的技巧与手段皆服务于文。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字,我们姑且不论其博大,就把它狭义地理解为“文本”,也就是我们的教材。笔者觉得作文教学应该紧紧扣住教材来进行。

农村孩子家庭阅读资料较少,阅读积累较少,这也正是他们作文底蕴欠缺的主要原因。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优秀范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极好凭借,就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因此,我们要深入把握文本特点,利用阅读教学课的生成性,相机渗透习作选材立意、表情达意、修改润色等方面的方法、意识,同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读到写,从而提高习作水平。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笔者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改写课文,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品质,对人物的语言、心理进行刻画,学生写作热情很高,很多学生描写出了聪明、顽皮甚至搞笑的元方;在学习《王几何》一文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各科老师的特点,进行片段练习,学生纷纷动笔,写出了《矮个子的数学老师》《幽默的语文老师》等优秀的作文。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依托教材文本,积极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让学生在深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灵动思维,倾吐感悟,让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指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依据文本编排特点,不难发现,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按照年级的顺序,分别侧重了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的文本阅读安排。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整合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例如,七年阅读教学中,笔者抓住《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孙权劝学》等短小文言文引导学生进行扩写或改写的训练;结合《春》《济南的冬天》等指导学生描写家乡季节的特点;在八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利用《新闻两则》引导学生学写新闻;结合《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指导学生练习说明文的写作;在九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议论文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练写议论文;利用小说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学写小小说等。

系统的训练,长足的坚持,学生练写的机会多了,写作兴趣得到了培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依托文本,有效整合教材,积极实践,读写结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走出困境。

二、模拟生活情境,创设动笔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目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依然处在缺少素材,教师训练随意化,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模拟生活情境是最简单有效的举措。

模拟情境是指教师根据作文教学指导的目标和内容,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作文教育资源,抓住其主要特点,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模拟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感受、思考,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并积累写作题材,从而达到指导学生作文的目的。通过模拟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还更容易掌握写作的思路与技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情境,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作文。

如在训练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时,笔者创设了老师找东西的情境,课堂刚开始,教师表情严肃地走进教室,还没开口说话便着急找东西,先是在讲桌上翻,接着上拎包里找,过后又对着手中的优盘嘲笑自己“看我这记性”。刚开始学生对我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表示疑问,到后来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原来老师是在找优盘。学生将这一生活情境作为写作素材,回忆老师找优盘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并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了生动具体的一篇篇作文,比如《囧老师》《老师怎么了》等;在指导描写同学的作文训练时,笔者创设了两名女生说悄悄话、矮个子男生擦黑板等生活情境,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察中,学会了观察方法,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为孩子搭建体验的平台,并恰当引导,就一定能激活孩子的思维,灵动孩子的思绪。

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活写作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农村有青山绿水为邻,有优美四时田园为伴,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浸润。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不难感受生活的醇美,为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同时,我们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本着生活即课堂的原则,笔者进行了如下大胆的教学尝试。

1.引导学生观察家乡季节的不同

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游芳草地,去赏绿荷池,去唱秋收歌,去吟白雪诗,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情绪高昂,在一次又一次的亢奋之中感受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促成其“情动而辞发”。写出了《初春的小村》《夏日的水塘》等富有浓郁乡村情趣的写景作文。

2.引导学生品味家乡节日的特点

指导学生去参与,去体验:正月里拜年祝寿说吉祥话;三月扫墓“插清明”;五月端午赛龙舟,吊唁屈原吃粽子;七月初七观银河,牛郎织女会鹊桥;八月中秋吃月饼;九九重阳敬老人;腊月家家(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忙过年……每当孩子们群情激奋,我便予以适当的点拨与指导,于是《别样的中秋》《红红火火的秧歌》《我给爷爷拜年》等,一篇篇鲜活的习作便应运而生了。学生在品味生活的同时收获了亲情,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能力。

农村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农村生活,留意观察,留神农村“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农村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农村生活底蕴的美文。但是,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局限,囿于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学条件等,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依然任重道远。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依托教材,大胆整合教材,充分利用农村生活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用自己的笔描绘生活,学生的思绪才会飞扬,学生的思维才会鲜活,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灵动,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提升,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焕发异彩。

[参 考 文 献]

[1]陶行知.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

[2]黄华斌.农村初级中学的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10).

[3]何志刚.关于农村初中生生活写作素材的探讨[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10).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初中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教材精读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