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桂梅
摘要:本文针对咏叹调《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的二度创作问题,提出二度创作不只是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而且要了解歌剧本身,对人物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征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演唱出真切、细腻、感人的作品。
关键词:二度创作;声乐演唱;技巧
一、歌唱二度创作的原则
音乐表演自从与音乐创作相分离,获得它的独立品格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二度创作”。歌唱中的二度创作也就是演唱者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体验作品感情,并且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是实现声乐作品形象化的过程。“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首音乐作品,经过不同的人来演唱,得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无论如何变化,歌曲的演唱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忠于原著,体现作品真实性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时代性,有着自身的表现风格和内涵,它从诞生之日起就附上了作曲家赋予它的灵魂和生命。如贝多芬的《命运》中与命运抗争的“巨人”精神深入人心,无论经过多少人演绎,其“巨人”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种作品“固有的精神”在歌剧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祈求丈夫疼爱的“伯爵夫人”、《绣花女》中放荡不羁的“姆赛塔”、《蝴蝶夫人》中天真单纯的“巧巧桑”。无论经过多少演绎,始终忠于固有的人物精神,使得人物表演具有某种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二度创作的基础,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真实再现。然而,忠于歌剧原著,体现原著精神并不局限于照谱表演,二度创作仅仅忠于原著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谓创作,肯定与表演者自身的创作分不开,它需要充分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并使表演在具有真实性的同时也具备创造性。所有艺术作品在再创作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应该体现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
(二)歌唱技巧服务于人物角色的塑造
毫无疑问,技巧对于音乐表演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然而它并不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音乐表演的目的,说到底,它只不过是音乐表演的手段,只有当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时,它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二度创作的实践
(一)了解歌剧《启明星》的创作背景
歌剧《启明星》是由王伟民编剧、李井然作曲的一部民族题材歌剧,歌剧讲述了1770年蒙古土尔扈特部落人民不堪沙俄的压迫欺凌,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部落首领“渥巴锡”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带领族人不远万里,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东归故里的感人事件。《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是歌剧《启明星》女主人公“阿珠”的咏叹调。讲述部落叛徒“别里格”受沙皇收买,为了个人私利千方百计阻止族人东归,特意在“阿珠”为“戈桑”准备的酒里暗下毒药,毒死了亲兄弟“戈桑”,并诬陷“阿珠”。无辜的“阿珠”便是在心爱的“戈桑”被毒死后,绝望地唱起这首咏叹调《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随后举起匕首,刺向心房,倒在“戈桑”身旁。“阿珠”作为一位典型的蒙古女『生代表,她善良忠诚,曾与“戈桑”立下神圣的誓言。所以当“阿珠”面对死去的“戈桑”时,便是梦想破灭之刻,那些曾经的梦想和誓言对她来说都已经不可能实现,所以“阿珠”的咏叹调《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对“阿珠”本身的人物塑造和全剧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主要人物“阿珠”和“戈桑”的心理剖析
一首歌曲,必然是作曲家关于生活或某种事情的真情流露,乐思的构想和旋律的形成,甚至是每一个音符都有着作曲家赋予它的独特意义。所以我们演唱一首新歌,特别是歌剧选段时,首先就是要了解剧情和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所要演唱的角色选段作深入的性格剖析。再者就是读懂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与作曲家的创作情绪和感受有意念上的沟通,克服自身的经历、经验、时代差距以及对事物感受方面的差异。最后演唱者应该非常清楚所演唱的段落是在什么情境下演唱的,剧情前后有何改变,选段在各部分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意义。只有对以上三点做了基本了解,演唱者才可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是“阿珠”在“别里格”的陷害下错杀了“戈桑”后演唱的。所以,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要把握好“阿珠”的人物性格,要明白作曲家安排这一咏叹调的意图和“阿珠”此时此刻的心情,那是悲痛和绝望,最后“阿珠”死倒在“戈桑”的身旁,更揭示出这一人物的悲剧性色彩。
(三)从音乐要素全面分析歌曲
1.音乐的调式调性
歌剧《启明星》在音乐创作上大篇幅使用了蒙古族的民族音调。从音乐旋律的骨干音来看,《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是属于民族调式中的羽调式,歌曲中大量运用了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它虽然属于运用新技法创作的歌剧,可音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浓郁的“蒙古味”,从这一层面来说,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应着重体现歌曲的民歌风格,如中段部分(谱25-36小节),这是全曲旋律线条最为优美的地方,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时切不可只为了追求音乐的发声和共鸣,忽视了人物的性格和音乐的民族风格,所以演唱这段时应注意声音朴素甜美,注重乐句的流畅和完整。从音乐色彩上来说,羽调式与小调接近,是柔和的、暗淡的。歌曲的开头大量运用了羽音塑造角色(谱1-8小节),善于表现人物深处的内心活动和渲染环境的荒凉,这就奠定了这首作品的悲剧色彩,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充分放松喉咙使用更多“自然的声音”以获得“透彻心扉般的诉说效果”。
2.音乐的旋律
《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成为大家喜爱的作品,得益于它朴素又不失优美的旋律,特别是中段的旋律,明亮而流畅,简单又不失民歌的优美风格(谱25-36小节),这一段是“阿珠”回忆起与“戈桑”一起憧憬回归祖国的美好场景,旋律在这段已经由上一段的断续转为连贯流畅,旋律的色彩也由昏暗的转为明亮的,所以演唱者应注意作品的情绪变化,改变声音色彩。这里描写更多的是关于“阿珠”和“戈桑”两人曾经许下的关于回归祖国的美好憧憬而不是悲痛和绝望,所以我们进行二度创作时,注意中段部分旋律与前后两部分的区分,从而改变演唱的声音色彩和情绪。
3.音乐的歌词
歌剧咏叹调的歌词是人物心理矛盾和前后剧情的透露,所以研究歌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是我把毒药放进了酒浆?是我杀害了心爱的戈桑?不!不!……”这是“阿珠”对“戈桑”的死难以置信和无助,在演唱这里时声音应该微弱暗淡,独白“不!不!”时可以稍微自由,但是声音应该是肯定的、坚定有力的、充满悲愤的!中段歌词是阿珠的回忆和展望:“启明星啊,你发出那闪闪的光亮,……幸福的理想。”歌词出现的全是故国的美好场景,是和戈桑在准备东归时许下的神圣誓言,是关于未来的美好的梦,是他们幸福的理想,演唱这一段时声音应明亮而流畅。值得一提的是歌词“霎时间啊,像梦幻般消亡”在歌曲中出现了两次,两次旋律都很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演唱这一句时应注意第二遍比第一遍更加强调“消亡”二字,演唱情绪应该更加热烈而绝望。而歌曲最后一段:“失去了灵魂的归宿……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是阿珠悲惨绝望的最后呐喊,最后朝着启明星方向死去的悲壮,也是对沙皇压迫和叛徒的控诉,演唱应该尽量扩大音量和共鸣,更好地体现出史诗般的悲剧色彩。
4.音乐的力度和速度
不同演员在二度创作时对作品的力度和速度的处理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处理方法是基于充分理解作品之上形成的。根据笔者的理解,《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的力度处理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处是阿珠面对死去的格桑发出的自责之声(谱1~4小节),力度微弱在两个PP的范围,但弱不等于虚,演唱时不可有表情没声音,尽量吸人大口的气用最小的气息控制声音,做到弱而不虚。而在歌曲的最后一段是阿珠“追随戈桑”的坚定,力度应该渐强在ff上结束(谱73~85小节),演唱最后一段时应积极吸气,高音时应注意避免尖锐的声音,充分打开头腔共鸣,使声音饱满结实。速度问题应该注意的是:第一是开始的部分(谱9~12小节),这部分音乐的诉说性很强,有很多的休止符,在处理休止符的时候应注意乐句的完整,做到音乐的“停而不断”。第二是“刹时间啊,像梦幻般消亡”这一句在曲中出现了两次,力度和速度上都有很大的自由,伸缩性强,可以根据演唱者自身情况而定,但是每一次的处理稍有不同,理论上第二次处理在情绪上比第一次更加强烈,这些微妙的变化需要演唱者从多次不断的实践中得出。第三是最后一段(谱52~73小节),音乐转向坚定有力的控诉,力度渐渐加强,速度不断渐进渐快,这时应该注意力度速度的变化层次分明有理,切不可生硬造作。
(四)提高综合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世界
歌唱的二度创作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歌唱艺术,它与演唱者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息息相关。阎肃老师曾在青年歌手大奖赛总结歌手表现时说过:“我们的歌手的歌唱技巧很棒,但是文化素养是艺术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寄予你们的希望。”可见,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化。多读书,加强文学修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更能使我们在对事物审美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美感和享受,得到更多的关于美的启迪,并将这些对美的理解更好地传达出来,表现出来,感染听众。
三、结语
关于演唱二度创作的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学习经验和演唱实践的总结,音乐的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创作的方法也各有千秋。高超的创作能力有赖于演唱者长期形成的良好积累,无论演唱哪种作品,形成良好的创作习惯才是演唱成功的关键,只有多用脑思考为什么、多动手把想法付诸实践、多反思表演的方式方法、多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多创新表演思维才能取得演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