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火车驶过山谷的回响

2016-05-14 08:13韩玉皓
中国铁路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兴安岭钢轨火车

韩玉皓

6月1日,是一个伟大的日子,生命勃发且天天向上。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欢呼雀跃,而我的思绪却穿越都市钢浇铁铸的丛林,在牙林线上倾听火车驶过山谷的回响。

解读那段废弃的百年中东路的故事

这是山里一段废弃的铁路,从远方蜿蜒而来,穿过隧道,又继续伸进雪野里,直到消失在远方。

隧道不长,视线穿过洞口,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景色。我走进隧道,洞口处的钢轨在冬阳下闪着亮光,还没有那种锈蚀斑驳的迹象。隧道里的风很大,卷着雪花迎面扑来,我忙拉紧了风雪帽。脚下石砟的撞击声金属般回响,深深地击打着我的心灵,催促着我的脚步,穿越这时光隧道,阅读它的前世今生——

这里是中东铁路西部干线上最大的建筑工程——大兴安岭隧道和盘旋而行的铁路线群。其主隧道位于滨洲线516公里262米处,出口洞壁上“1901—1903”的数字清晰可见,证明它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而贯通的。如今,已逾百年。

这里群山叠嶂,峰岭相依,铁路只有形成螺旋状,绕山而行后才能进入兴安岭隧道,故在修建螺旋展线和兴安岭隧道的同时还凿筑了几个子隧道和连环隧道。我走在的这个隧道,当时称之为“兴安岭石头瓮道”,当地人俗称“小洞子”。

随着铁路建设的长足发展,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效率,2007年滨洲铁路改线取直,螺旋状的线路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当地政府将这个人类工业奇迹完整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的“蒸汽时代”主题公园。只是显得有些衰落。

走出隧道,别有洞天。四周群山连绵,铁路环线盘绕。头顶之上,是如洗的蓝天与飞过的鸟儿;脚下是茫茫的雪野和摇荡的枯草。

我们走进了高岗处的几栋俄式木刻楞建筑,尽管已经是残损破旧,但当年的风貌仍依稀可见。

“扑棱棱——”几只鸽子飞上屋顶。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挂在那里,晶莹剔透。

我坐在用旧枕木搭起的台阶上,身后是已缺损了房门的俄式老屋,眼前望向山谷里的“天井”下,是废弃的中东铁路,矗立的日伪碉堡,还有苏联人、德国人、日本人留下的建筑、工事及中国的铁路建筑和设施。

我凝望着、沉思着,思绪穿越时空,想象着这里曾经发生或传说的一切:沙俄女工程师沙力娃因担心隧道设计会出问题,第二天不能如期开通,便于前夜自寻短见。第二天,隧道贯通了,而且分毫不差,员工们欢呼雀跃;天真的俄罗斯孩子们穿着布拉吉、光着脚在这里追逐嬉戏,可设计者却再也不能和她的父亲一起,坐在这异国他乡品茶读书,谈笑风生。

这里既有传说,也记录着罪证。沙俄单方面把中东铁路卖给了日本掌控的伪满洲政府,滨洲线成为日本侵略者的运输线,修筑工事,构建自己的生活与防御区。那碉堡上四周黑洞洞的射击口,如今像一只黑洞洞的大眼睛在审视着什么,又似在传递着什么。掠夺、战争、和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更迭交织着……鸽子的哨音,唤醒了我的沉思: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历史却从不会忘记!

迎着新中国的曙光,铁路回到了人民怀抱。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守卫者在兴安岭隧道群中的新南沟站、沙力站、兴安岭站区贡献了青春,甚至是生命。

兴安岭隧道上原来有个新南沟养路工区,出了个全国劳动模范张巨福。他巡道30年,最少走了6个半万里长征,从未发生过一件事故。退休后,他的儿子、侄子接过他的道钉锤、巡检兜,成了新一代岭上铁路养护人。

隧道前方的高岗上,曾经是部队的营房,如今已经封存。我们扒开积雪覆盖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走向哨位,就是走向战场”的字样,暗灰色的碉堡上“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党”的白色墨迹依稀可见。

我们沿着用旧钢轨和枕木搭成的“天梯”,从谷底登上山腰。眺望铁路环线在群山峻岭中穿行,我多么想再次出现这样的场景:蒸汽机车水满汽足、喷云吐雾,呼啸而来;汽笛声声,震荡山谷;车辆隆隆,排山倒海。那是一种何等的气魄与震撼啊!

岭上的达子香花开花落,冰雪几度消融。从中东铁路、伪满铁路、中长铁路到人民铁路,百余年过去了。“天井”之下,隧道之上,昨天和今天,历史与现实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盘旋而上的循环线群之间浓缩、凝结、汇聚。是啊,在山里有着无数条这样因完成了使命而被废弃的铁路,今天触摸着仍能感受到它们的温度。铁路废弃了,但是故事还在继续……

倾听原伊图里河分局的火车汽笛

因为,那里有我割舍不断的情结,听着火车的笛声,走过青春岁月。

1952年牙林(林城牙克石至林区)线开工建设,雄性的火车拉响汽笛,惊醒了沉睡的群山。开发者的脚步,不断向林区腹地挺进。1975年6月1日,正式组建了“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巍巍兴安岭,银装素裹迎朝阳;漫漫牙林线,汽笛高奏凯歌唱……”火车和汽笛的雄壮,宣示着山里铁路人的激情与豪迈、奋斗与牺牲。

那里很冷,常年气温在零下5度。没有春秋,只有夏冬,属于夏天的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那里很苦,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开门用脚踹,吃水用麻袋,五黄六月吃干菜,火车没有牛车快”,成为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最真实的写照;那里没有霓虹灯,没有柏油路,没有歌舞厅,甚至没有可供孩子们玩耍的操场。分局所在地从山上到山下的唯一一条泥土马路,成为孩子们冬天最好的溜冰场。

两根冰冷的钢轨伴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向纵深延展,穿越群山连着的群山,伴随着寂寞中的寂寞。

“看那:一列列钢铁巨龙,车轮滚滚,磅礴向前;听啊:一声声高亢的汽笛,声荡群山,激越心弦……”,寒地成为热土,贫瘠赋予力量。塔头地间,冰雪之上,全国铁路唯一的一个帐篷分局,就这样在严寒冰锁中壮大成长。

牙林线从林城牙克石一路向北,延伸至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穿过岭南、岭顶、岭北三个车站,随之还有哈达岭、静岭、上游岭等岭岭相连,素有“五岭十坡九十八道弯”之称。其中就在分局所在地对面的哈达岭最大坡道是26‰,火车爬大岭是“大车”们最头疼的事情,同时又是最壮观的一幕。

那才是真正的火车。敦厚的身躯,雄壮的气势,喷云吐雾,一路呼啸,长长的汽笛声把整个山谷震得颤抖。铁路分局的一位业余诗人这样形容它的气势:“双脚踹着地球转,水满气足我来了。”真是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那火车,真的勇猛。车头上堆着隆起的煤堆,炉膛里烈火熊熊,司机手握闸把,脚踩汽门;司炉挥汗如雨,不断往炉膛里投煤,给这“庞然大物”添着燃料。这火车的勇气和力量就来自这炽热的胸膛,全凭着这赤胆忠心,一腔烈火,才使这火车身负重载,爬坡前行。

不过,那火车真的好慢。到了冬天,就更慢了。钢轨上结了冰,装满木材的火车在山间的高坡大岭上更是“老牛拉破车”。就是拉几节原木,也是双机牵引。前边一个车头猛劲拽,后边一个车头使劲推,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还是在钢轨上“打误”,有时只好退回来,水满汽足地再往上冲。实在不行,还要调来补机支援。“伙计”们可就更遭罪了,只好在钢轨上铺草袋子、撒沙子。所以分局总结了“六种精神”,其中之一,就是机务系统的“爬大岭擦铁道”精神。

1982年,铁路分局实现第一个安全生产1000天,职工家属欢欣鼓舞。我在主创的大型诗朗诵《千天颂》里写道:“汽笛声声脆,车轮永向前,高歌一曲,唤醒群山……闯过哈达岭,谈笑凯歌还”,豪迈与浪漫激荡着我,端起大碗酒,深深地喝了一口。一年后,伊图里河机务段开始蒸汽向内燃转型,1986年全部实现了内燃化,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漫漫牙林线上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那高亢雄性的吼声。

机车很憨厚,声音不悠扬,这正是山里人的性格。“有人说我们土,土有什么不好,脚踏实地干事业;有人说我们野,野又有什么不当,敢想敢干敢实践,没人走过的路我们闯;有人说我们倔,倔又怎么样,没有奋斗,哪会尝到生活的甘甜,又怎能把胜利的喜悦分享?!”

今天,伊图里河分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又走进牙林线,翻开那泛黄的油印纸,放声吟唱那饱含着青春的《千天颂》。沿着那一行行辨不清文字的“阶梯”,透过墨香,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倾听火车驶过山谷的回响,感受在原伊图里河分局里曾经的豪迈与永恒的力量……

回望养路人心灵的“路碑”

这里曾是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牙林线上的一个养路工区,与不断向大山深处挺进的铁路相生相伴。工区嵌在深山里,窗含松枝门泊雾,黄墙红瓦,十几户人家。

工区傍着线路,几根旧枕木搭成的小桥,一趟木刻楞房子。把头的一间是学校,大山是学校的围墙,操场是山里的旷野。一截钢轨挂在门前的树杈上,老师敲钢轨的声音,就是孩子们上下课的铃声。教室里,木板桌子,树墩凳子,三个年级,七个学生,一个老师,老师领着孩子们把一段段朽木掏制成花盆,埋下一粒粒种子。

春天来了,花开了,阳光照进教室,孩子们的笑脸山花般灿烂。

有了铁路,才有了这铁路的驿站。小小的驿站,就是山里的“城市”,空谷、莽林、旷野从此不再寂寞。那群日夜与钢轨、枕木、道钉打交道的男子汉们把道钉锤打得山响。还有那些开着火车的司机们,每当驶到这里,总是大开汽门,鸣一声汽笛,牵一列木龙,水满汽足地冲向通往山外的高坡大岭。

工区的女人们很勤快。山里的无霜期最短只有几个月,常常是大雪封门,没水没电,吃青菜更是一种奢望。患难与共的年月里,女人的勤劳无疑是男人们的幸福。她们在房前屋后,开荒种地,种些只能生长的土豆、白菜,还有只开花不结果的向日葵。夏天,采野菜,养鸡鸭;秋天,上山采蘑菇,钻进河套里采牙格达、稠李子等野果,拿到山那边的小镇上去卖,换回些零钱,给孩子们交学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女人们总是忙个不停,日子倒是过得有滋有味,无怨无悔。她们就是认准了一个理儿,不能让男人的工作在段里“打狼”。她们时常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有说有笑地唠着那些高兴的事、难过的事,说到伤心处掉几滴眼泪,骂几句“死鬼”,又哈哈大笑起来。

工区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铁道报的记者来采访,问她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们想了半天说,哪一天男人们的工作不忙了,也坐一回打门前过的火车,到外面扯两块好看的花布,给大人孩子做两件过年的新衣服。听着,让人直抹眼泪。

男人们无牵无挂全身心地交给了这几十公里的线路。老工长参加完路局的劳模大会就要回来了,工区的大人孩子们过年一样高兴。从山外开来的火车刚一进山口,孩子们就欢呼雀跃起来。老工长领回来了一张大红奖状,孩子们簇拥着,给他献上了山里的达子香。老工长眼里含着泪花,是啊,这几十公里的线路,每一根枕木、每一颗道钉,甚至每一粒石砟都浸透了他们的汗水。上道干活时,他们喝的是草甸子上的水,啃的是高粱米面的馒头和玉米面的饼子,吃的是卜留克咸菜。特别是冬天,山里四十多度的严寒,上道一干就是一大天,把他们都塑成了一个个雪人、冰人。从线路上回来,他们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像是背了一个重重的盔甲,把狗皮帽子往桌子上一扔,抹一把脸上的雪水,地中间铁皮做的火炉里,新鲜的木头柈子“吱吱——”地响着,红红的火苗映红了男子汉们古铜色的脸膛。望着墙上安全生产的日历,望着来来往往的列车和那窗口映出的笑脸,他们无比坦然。当年,刘少奇主席视察大兴安岭就是从这里经过的。每当提起这事,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光彩。有的老师傅退休了,有的长眠在这里。他们的儿子接过父亲手里的道钉锤、巡道兜,又守护着这段父辈们为之奉献了一生的线路。

后来,工区撤并了,退休的老工人说什么也不肯走。上边来人,三番五次地做工作,他们才含泪离开这永远属于他们心灵的家园。

又见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度山花开。往日的驿站,如今已不复存在。可每当坐火车经过这里,我总是肃然起敬:这铁路沿线一个个小小的养路工区,不就是一座座路碑吗?见证并记录着人们安全的旅途!即使这些“路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但是,会永远会镌刻在人们心里,成为温暖的驿站!

猜你喜欢
兴安岭钢轨火车
兴安岭上最美的花
兴安岭的大爱——致塔河县援助湖北孝感的英雄们
镌刻在兴安岭上的绿色誓言——内蒙古大兴安岭于海俊护林防火案例
火车
钢轨焊后双中频感应加热工艺研究
登上火车看书去
初到兴安岭
高速铁路钢轨疲劳过程的超声非线性系数表征
国内外高速铁路钢轨性能对比研究
减缓高速铁路钢轨波磨的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