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雪花飘飘,一切那么美好,似乎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故事的发生和一些美好故事的重现。
我应兰州市教科所邀请,为他们的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员上一节课《杨修之死》,一上完课,吴宇坤老师跑过来对我说:“这一课这样上真是特别,真是没想到啊!”欣慰之余,脑海中便重现出备这课的点点滴滴。
是啊,每一个课堂故事的背后,总有许多幕后的故事值得重新回味!
溯源而上,不忘初心
其实,《杨修之死》源于我在南京市开设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一课。
“作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们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带什么头呢?”
2011年11月1日,在“第四期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分组活动的研讨会上,我们小组的教学指导师傅——特级教师袁源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意在打开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更广阔的视野。
我想,带头人,做语文教学这块土地的耕耘者和守卫者之余,还应该是一个勇于探索、能开荒僻壤的先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如果语文教学进程是一条大河,那么岸边的文本解读和作文教学园地早已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而随着势不可挡的语文教改洪流的奔突,渐渐冲积出一块崭新而肥沃的沙洲——名著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这块沙洲蕴含着无限的开发价值,但是,唯其新,唯其无限的不可预知性,当时却还是人迹罕至。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也都积极倡导学生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也想一些办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老师们虽踌躇满志却也真的没有方向,大多处于茫然观望状态。作为学科探索先锋的我们,是应该有做第一批吃螃蟹人的勇气啊!
所以,研讨的结果是,袁老师率先垂范,与我们5位徒弟同台上课,给南京市的语文老师呈现一组“名著阅读教学”专题研究课。整体构想为:从“课文”到“名著”,从“一篇”到“一部”。
商定开课展示的时间为12月9日,11月10日各人将上课的课题发给袁老师,11月20日将初步的教案发给袁老师。
这时,我们五位学员——王其军、方长英、华晓隽、张鹏丽和我,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热情的萌发和伴之同生的沉沉的责任感和压力。
做开疆僻壤的先锋,我不会忘记,这是我们这些人的“初心”。
“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如何能在短短45分钟时间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在课后自觉地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如何能在45分钟内让听课的老师们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在短短45分钟时间呈现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理念和探索思路?
在这之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名著阅读教学理论可供指导,也还没有丰富并唾手可得的名家教学课例可供借鉴。一切需要自己探索开发。因为感到责任的重大,因而,我很快陷入到一种焦虑和迷茫中。
首先,上哪一部名著的阅读指导呢?在尚未有一点思路的情况下,我决定先来个地毯式搜索。
我在回顾课标推荐的名著之后,将初中的六本教材(人教版2002年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板)找出来,将教材上与名著有关的课文找出来,罗列如下,希望找到一定的契合点。
七上:《绿色蝈蝈》——法布尔《昆虫记》《山市》——蒲松龄《聊斋志异》《金色花》——泰戈尔《新月集》《咏雪》——刘义庆《世说新语》
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 《丑小鸭》——《安徒生童话》《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八上:《湖心亭看雪》——张岱《陶庵梦忆》
八下:《泥人张》——冯骥才《俗世奇人》
九上:《傅雷家书两则》——《傅雷家书》《谈读书》——《培根随笔》《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羊脂球》《智取生辰纲》——施耐庵《水浒》《杨修之死》——罗贯中《三国演义》《范进中举》——吴敬梓《儒林外史》《香菱学诗》——曹雪芹《红楼梦》《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唐雎不辱使使命》——《战国策》 《隆中对》——陈寿《三国志》
九下:《我爱这土地》——艾青《艾青诗选》《蒲柳人家》——刘绍棠《蒲柳人家》《变色龙》——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鱼我所欲也》——《孟子》《惠子相梁》——《庄子》
罗列完之后,不知为什么,也许是自己的偏爱,也许有别的原因,我将目光停留在《繁星 春水》和《新月集》上,冰心和泰戈尔的渊源大家都知道,课内相关的篇目就是《荷叶母亲》和《金色花》。我想将这两部名著做个串联,希望学生能够有兴趣阅读并且“一课两得”。得到这个灵感,我有点小激动,立即开始重读两部名著。
重读的过程是快乐美好的,我得以重新品尝语言的美丽。我在笔记上又一次摘录下那些曾经心动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忘却的句子——
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
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与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鸟儿愿化为一朵云,云儿愿化为一只鸟。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于伟大的时候。
神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被关在了门外。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了。
……
从重读中抽身出来,我有了第一个思路——
课题:《荷叶 母亲》
设想:由“一篇”到“两部”
教学过程:
1.学习《荷叶母亲》一文,体会对母爱的感念
2.呈现《繁星 春水》中关于母爱的小诗
3.阅读冰心的《小橘灯》,感受“童真”
4.推荐《繁星 春水》中关于小孩子的诗(童心的诗)
5.冰心的诗与泰戈尔的诗的关系
6.由冰心的诗推荐泰戈尔的《新月集》
第二天我将自己的思路又进行了仔细思考,觉得教学内容有点繁杂,一堂课根本完成不了,而且几乎全是教师的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学生能做的事,是典型的“师本”课堂。于是修改“过程”——
1.课前让学生从《繁星春水》中选择五则左右的小诗,选择那些有文采、有哲理的。
2.课前请学生欣赏、品析、诵读,课堂上让他们互相交流、展示、演读。
3.学习《荷叶母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仿写最后一段。
4.教师从学术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举例介绍《繁星 春水》,引用一点专家的评议,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5.由冰心勾连泰戈尔,介绍《新月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月9日,我将初步设想告诉袁老师,征求师傅的意见。她笑笑说:“你这几年都在初三呀,为什么要选择初一的课呢?”
回来后,感觉有些失落,自己费心设计的课被委婉地否定了。晚上静下心来,细细地琢磨师傅的用意。是的,我一直在教初三,为什么我不选取初三的内容而要舍近求远?仅仅是因为个人爱好么?其实心里有一个答案的,只是之前潜意识里回避着不想承认:初三面临中考,虽然课外阅读更为重要,但是开课难度大,利害关系也更大些,同时,初三教材涉及的几部名著《三国演义》《水浒》《傅雷家书》等等有深度有广度,开课是个挑战。
琢磨琢磨,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也明白了师傅的委婉提示——教学是自然真实的行为,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是最自然的;挑战是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我们不该回避的问题。此刻,心里的“委屈”一扫而光,我豁然开朗了。
柳借三篙翠,花分一脉香
得到师傅的启发后,我再次进入一种小小的亢奋状态。带着重读冰心泰戈尔的美好,放下《荷叶母亲》和《金色花》,开始翻起九年级(上)的课本。
看到《杨修之死》,我忽然回忆起上一届学生学这课时兴味盎然的课堂情景,对,就由它切入!由《杨修之死》一文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兴趣,正好也与初三的教学进度一致。我把这个设想跟师傅再作汇报,袁老师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微笑。
于是,我踏上了又一段重读之旅。《三国演义》《三国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以前读过的作品又一本本搬到床头几上。
很大程度上,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借”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一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是充满自我个性的,对于课的解读应以自己的为主,这个观点我同意。但是,我也认为,揽读别人的思想也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全才”,由于个人的学识、视角乃至个性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片面,从他人的思想中有时可以发现更好的思维角度,这种启发一定会对自己有借鉴,不管是正面的、侧面的亦或反面的。“凿壁借光”,借用别人的有价值的“光”是借;“草船借箭”,巧用别人射来的箭也是借嘛。
一借。百花齐放的信息资源里有很多养分。
我还是喜欢摘录——
比如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孙权)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太宗)
“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
“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易中天)
……
还有一些关于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一些背景资料。
北宋时,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性已很鲜明。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实施高压政策,人心思汉,这又为“三国故事”或“三国戏”中的“拥刘反曹”提供了现实土壤。
于是,“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全部恶劣品质。
……
因而,曹操的文学形象以历史形象为原型,但比历史人物更深刻,更具典型意义。可以这样认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了解大量的资料是需要的,在信息化时代,获得资料也是容易的。但是,要从中找到一个好的思路却不易。
二借。同仁的探索中有很多启迪。
很巧,在备课期间,听了南京市人民中学毛韻华老师和江宁天景山中学杨正奎老师的两节“一课,一书,一人”思路的阅读课《绿色蝈蝈》和《金色花》,又有茅塞顿开之感。也体会到“语文人相亲”的别样的美好。
毛韻华老师的《绿色蝈蝈》一课,以这一篇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昆虫记》一书有理有趣、有情有义,不看不知道,《昆虫记》的世界充满爱的奇妙。作家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本领、长相特征、生活习性等的描述中体现他对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杨正奎老师的《金色花》一课,由“品读一首美丽的诗”到“打开一本好书”,通过品味《金色花》一文中美美的画面、美美的形象和美美的感情,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兴趣,引发他们进一步阅读泰戈尔这个人的热情。
两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很好的可以借鉴之处。
三借。学生的思想和需求更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根据以上已有的积累,我开始寻找课的主线。
那一天,听到两位学生课间的闲聊。
……
甲: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乙:我是曹操吗?曹操是坏人,我是好人好吧!
甲:谁说曹操是坏人?人家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小说那是瞎写的……
这个角度不错啊!我有了一个思路,立刻写下了一个课题——“英雄?奸雄?”,副标题为“《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要想让这节课顺利地进行,学生必须要求有一定的课前“学习”,必须布置学生课前自学:阅读课文《杨修之死》和《隆中对》,归纳两文中的曹操的特点,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
我自己也要做好以下的“功课”:
阅读《三国志》这本书,根据初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筛选有关曹操的短小片段故事;
阅读《三国演义》,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两三个(也可以课前做个调查),如“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败走华容道”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围绕这个话题,再有目的地搜索资料信息。
我摘录了一些曹操的正传外传之类的小故事。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
我还从《三国志》中选择了评价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的文字,比较分析作者陈寿的观点。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不难看出,陈寿对曹操的评价很高,超出了刘备和诸葛亮。但上面这个设计的缺点是,内容没有兴奋点,比较冗杂,大量的文言出现,也许并不能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阅读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这两本书都产生畏惧心理。
于是,我写出了一个简案——
一、由《杨修之死》引出“曹操”这个人
二、学生眼中的曹操
三、“大家”眼中的曹操(鲁迅、毛泽东、易中天等)
四、复习《观沧海》《龟虽寿》认识曹操的诗人形象
五、课堂总结:从不同侧面认识了曹操这个形象
写下来之后,反复想象课堂情状。总觉得这个上课思路有两个大疑虑:
一、“你说我说大家说”,这是语文课吗?要完成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呢?好像是种了人家历史课的“田”呢。
二、能不能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兴趣呢?这是学生需要的吗?好像是立足在我老师的视角的吧。
针对第一个疑虑,想到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节课到底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运用呢?如何才能上得像语文课呢?作调整——
1.复习《龟虽寿》《观沧海》,引出“诗人曹操”。
2.回顾《隆中对》,引出对《三国志》的介绍。
3.阅读《杨修之死》,体会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形象如刘备、诸葛亮等与曹操形象的关系。
5.课堂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
第二个疑虑呢?课堂的“兴趣点”在哪里?如何找到上课的轻松而又巧妙的切入点呢?
启发了我的还是学生!
一个学生来背书,当听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时,我心里一动,笔下意识在一张纸上写道:“采花酿蜜,甘苦为谁?”是啊,老师辛苦地备课,到底是为谁的甘苦呢?不就是学生吗?那么有问题问问学生也许可以得到解决了。
这次,我主动去和学生聊。果然得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当我把教学视角转向学生的时候,又一次豁然开朗。找到了课的切入点,还有“三顾”“三笑”等“兴致点”。接下来,我的教案写得特别快。我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也调整了小方向,转为“怎么写”这个语文的能力点。即通过曹操这个人从“英雄”到“奸雄”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妙处——虚构,使情节更生动;虚构,使形象更丰满;虚构,使个性更鲜明。
往事值得回顾,故事期待重来
12月9日,在美丽的南京市三中文昌校区,展示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全市各区的老师们济济一堂。
课前休息时间,当大频幕上打出最新影片《铜雀台》的大幅剧照时,立刻引发学生和老师们的热议,我听到学生首先在谈他们喜欢的明星,然后转到“曹操”。我听到两个男生为张丰毅扮演的曹操和电视连续剧里的曹操哪个更“像”争得不亦乐乎时,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我感觉迎接我的将是一个快乐而精彩的课堂。
那天的六节名著阅读指导课,可谓精彩纷呈。上课者用课阐释我们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观课人用热情诠释他们对语文的追寻。另外五位老师的课题及特点分别是:
张老师《荷叶母亲》——清新,注重课本,注重朗读。
方老师《金色花》——自然,以教材为由头往深广延伸,认识一个人。
王老师《重温经典,走进〈论语〉》——亲切,让经典从殿堂上走下,让圣人从神话中还原。
华老师《鲁迅留下的拼图》——厚实,从拼图中重识鲁迅,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
袁老师《钟爱·典藏》——巧妙智慧,娓娓道来,踏雪无痕,余味袅袅。
回望备课路,我知道,备好一节课,需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睿智,更需要有“吹尽黄沙始见金”的执着,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
而这“灯光漂白四壁”的历程其实也会给我们自己的灵魂一个丰富美丽的“假期”,充电、加餐,暂离繁杂,慢慢沉淀,哪怕走走弯路、岔路,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所以,在启承转合、一波三折的教学故事中,一定会有值得以后重新回味的精彩。
期待这样的故事,在我的、你的、大家的教学生涯中可以重来。
王跃平,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